邓牧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色画面,通过翠蛟亭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 “寒涧岂成蛟,流泉亦非翠。”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哲理,即事物的本质并不取决于其外在的形式或特征,而在于其内在的本质和特性。在自然界中,寒涧和流泉虽然形式不同,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并不在于它们的颜色或形态,而在于它们的水流和声音。 “色缘映带得,意出飞舞外。”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事物的实质和本质的重要性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读懂原诗,理解原意,把握其思想内容、表现技巧及所运用的语言特点。此题中,第一句“空山遗天坛”一句写诗人在深山之中遥望天坛,突出天坛的孤寂与空阔;第二句“之人在天阙”,写诗人身处深山却能想象自己在天子身边;第三句“风雷长为护”,写风雷常常保护着天坛;第四句“草树不敢茁”,写风吹雨打,草木难以成长,暗含诗人对时局的担忧;最后一句“何当追遐踪
【注释】九锁山十咏 其五 仙人隐迹至人犹神龙,变化不可测。 隆然七尺躯,印此一片石。我行半江海,空飞杳无迹。 译文:真正的圣人就像神龙,变化莫测。 他七尺的身躯高大而威严,他的形象就印在了这片石头上。 我行走在半江大海之中,却找不到他的踪影。 赏析:本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七言律诗。诗人以“至人”自居,认为圣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能否像龙一样变化。他用“七尺躯”、“一片石”来形容圣人的崇高形象
南谷仙翁游八极,千山万山远相揖。 翩然一笑玄盖天,草木尘埃总湔涤。 晋人伏虎老空岩,秦代隐仙遗有声。 幸喜仙翁能好客,羽衣谈笑晚风清。 注释:这首诗描绘了南谷仙翁游览天下名山大川的景象,展现了他超凡脱俗的气质和豁达的胸怀。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南谷仙翁游历各地的描述,展现了他博学多才、见识广博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仙翁的喜爱和敬仰之情
【注释】 九锁山:指庐山,位于今江西星子县。 龙洞:在庐山南面。 司下土:掌管土地之神。 【译文】 老龙隐居于山中,出山作霖雨滋润大地。 风云变幻,时聚时散,百姓辛苦劳作。 神仙地位崇高,使你们管理这片土地。 【赏析】 《龙洞》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诗以龙洞为题,写一位老龙从深山中出来,为人间降雨滋润大地的奇闻异事。全诗构思巧妙,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形象,富有传奇色彩。 首句“老龙山中居”
诗句释义与赏析 “何年采真游,遗此栖遁迹。” - 何年: 疑问词,询问的时间 - 采真: 指采集仙药或寻找仙人 - 游: 此处应理解为游览或修行的意思 - 栖息地: 指仙人或道士居住的地方 “流泉金石奏,伏鼠霜雪色。浮世几兴亡,残棋耿苔石。” - 流泉: 流动的泉水 - 金石奏: 形容声音清脆悦耳,如同金属和石头相互碰撞 - 伏鼠: 指隐藏的小动物 - 霜雪色: 指的是白色带有寒冷气息的颜色
注释:阴阴大涤洞,指的是阴深的涤洞。古色,指的是古老而沉重的颜色。閟,意思是关闭、封闭。积铁,指的是积累的金属。谁横一石碍,指的是谁横卧着一块石头挡住了通道。坐与三岛绝,指的是坐在上面就与三座岛屿隔绝了。元同我,指的是元朝的人。先去,指的是先去世。不见,指的是看不到。肝肺热,指的是内心的愤怒和不满。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涤洞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元朝人的怀念之情。诗中通过写涤洞的阴深、古老
玉堂仙人居士俦,丹床鸾鹤参遨游。 万言直泻一杯水,三顾屡回重瞳眸。 朅来吴越成春秋,往欲从之何缘由。 劳思未已仰天笑,金华山高灵草幽
岁癸已春暮,余游甬东,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往观焉。 甘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堰达江。江行九折,达江口。转之西,大桥横绝溪上,覆以栋宇。自桥下入溪行,九折达泉口。凡舟楫往还,视潮上下,顷刻数十里。非其时,用人力牵挽,则劳而缓焉。初,大溪薄山转,岩壑深窈,有曰“仙人岩”,巨石临水,若坐垂踵者;有曰“金鸡洞”,相传凿石破山,有金鸡鸣飞去,不知何年也。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南谷仙翁游八极,千山万山远相揖。 翩然一笑玄盖天,草木尘埃总湔涤。 晋人伏虎老空岩,秦代隐仙遗有声。 幸喜仙翁能好客,羽衣谈笑晚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