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庚
【注释】 垂垂:细长的样子。 便拟:便要,打算。 扁:方形的船。 想得:想到。 斜川:地名。在今江西吉安市。 渊明:陶渊明。 【赏析】 《和山谷集中岑公涧二绝句韵》:这是一首和诗,与作者《和答杨济翁咏雪五首》中的第三首同为七律,只是此诗无题目,故不注。 此诗前两句说雨脚细长,迟迟不到天晴的时候;后两句说想到今日天气更好,可惜没有乘兴去游览胜地,恨不能像陶渊明那样继续游历。 “垂垂雨脚几时晴
【注释】: “绍熙癸丑”:宋宁宗庆元四年。 “助教”:官名,宋代县学、州学设助教一人。 “招游阳华婆娑岩下薄暮乃归”:在阳华的婆娑岩下游玩了一整天,傍晚就回来了。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游览阳华婆娑岩的情景。开头两句点出出游的时间和目的:“今日春风微和”,“江山发兴多”。春天来了,天气转暖,万物复苏;而自己心情也舒畅愉悦了,于是便兴致勃勃地出来游赏了。 第三句说游赏的结果:“如画幽岩无十里”
【注】己巳:年号,唐穆宗李恒年号(826-827)。阳华:山名,在今陕西渭南县西。 遥指断崖如削瓜,碧云一朵是阳华。 遥指着高悬于天际的断崖如同被砍下的瓜一样,那朵朵白云便是飘渺的阳华。 莫言空洞中无物,须信崭巉不可家。 莫说空洞中没有事物存在,必须相信它巍峨险峻得无法攀援。 已听泉声响环佩,更看山色媚烟霞。 已经听到泉水的声音犹如环佩的叮当作响,还要看着山色迷人地似烟雾般缭绕。 一邱一壑平生事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应通读全诗,了解内容,把握诗人旨趣,然后分析景物特点。同时要注意景物特点在诗歌中的作用,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此题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这是对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考查,考生需根据注释准确无误的翻译诗句;然后要写出自己对诗句的赏析,注意从思想、艺术手法、表现手法、炼字、炼句等方面作答。 【答案】
【注释】绍熙癸丑:南宋绍熙元年。二月二十六日:阴历二月十六日。阳华婆娑岩:在今浙江绍兴市西南。薄暮乃归:傍晚才回家。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与蒋助教在游山玩水之余,乘兴而归的情景。首句“岩下留连且尽欢”写游山之乐;次句“不知红日半衔山”写游山之趣;第三句“林壑风烟暝,赖有昏鸦相伴还”写山行归来之景。诗中“岩下”、“红日”、“半衔”、“暮”,以及“林壑风烟”等词语,都写出了游山的情趣
绍熙癸丑年(1192)二月二十六日,蒋助教言正在招游阳华婆娑岩下,傍晚才回来。 我与阳华相识有六十年了,那时的面容还是如此啊! 清澈的泉水,洁白的石头,都没有什么改变。 已经苍老衰老
【诗句注释】 幽岩:幽静的山。清:指山的清幽。 那堪:哪能承受?地近一牛鸣:远处传来了牛鸣声。 尘萦:尘埃缠绕,比喻世俗的牵累。 寄声:请山神传个话给我。 【译文】 说到了山的幽深已经使人心神清朗了,哪能忍受地接近一处牛在叫唤呢?世俗的牵累不允许到这里来,假如见到山神,麻烦他转达我的消息。 【赏析】 陈士淳主簿与严庆曾主簿、邓伯允仙尉同到阳华,这里描写的是一种幽静的山林景色
【注】阳华:山名,在今河南邓州。 我来挈挈倦尘沙,下马无心更忆家。 不怨客中逢熟食,只知醉里是生涯。 花边顿觉春光老,柳外还惊日脚斜。 甚欲与君寻胜去,何妨着脚到阳华。 赏析: 这是一首写春天游山赏景的诗。诗人约友人出游,来到阳华(即嵩山)。 “我来挈挈倦尘沙”,是说自己来的时候,尘土飞扬,疲倦不堪。“挈挈”,是形容尘土飞扬的样子。 下句“下马无心更忆家”,是说到了这里,连想家的念头都忘了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 第一句:阳华妙处吾能说 - 注释:在阳华这个地方,有一处非常美妙的地方,我能够描述它。 - 赏析:这句表达了诗人对阳华这个地方的赞美,认为其景色或意境之美妙,值得一提。 第二句:泉响风摇环佩声 - 注释:泉水的声音和风的摇曳伴随着环佩的声响。 - 赏析: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生动的自然景象,泉声和风声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和谐而优美的氛围。 第三句:定是山灵嫌俗驾 -
【注释】 陈士淳主簿:即宋陈师道(字履常),号后山居士。庆曾主簿:即刘庆曾,字伯原,号雪溪。邓伯允仙尉:即邓伯仁,字子仪,号仙尉。阳华山水自双清:双清,地名,在今湖南新宁县西南。况弄朱弦金石鸣:况,何况;朱弦,指琴;石,泛指磐石。金石鸣,指乐器发出悦耳的声音。我行那敢听:我,作者自称;哪能听?恐翻别调作离声:别调,不同的曲调。离声,指离别时的音乐。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与友人同游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