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襄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所作的《游南岩山》。 【译文】 不戴乌纱帽只着岸巾,寻觅山中人更爱山中人。 半空中飘来飞雨沾湿衣服润泽,进入坐席晴岚照眼新。 风过松杉仍蕴藉,雪消岩壑更加精神。 什么时候也像任公那样垂钓,在日东横海的鱼鳞上坐而钓之。 【注释】 1. 不著乌纱:不着乌纱,意谓不用官服。乌纱:黑色帽子。这里指平民百姓。 2. 岸巾:草编头巾。 3. 侵衣润:飞入衣服。 4. 入座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赏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把握诗中的主要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分析作答。 首联:寒旌隐隐入花村,小雨初晴水带昏。寒旌隐隐,是说山寺的旗帜在微雨中隐约可见;花村,即山村,泛指村庄。 颔联:不惮山程寻寺去,只将诗思与僧论。不惮山程,不怕山间道路艰险。 颈联:菱侵水步深藏艇,柳暗人家半掩门。菱叶浮在水面上,水边步道被菱叶遮盖。 尾联:莫厌禅居萧冷甚,此来一为访溪荪
诗句原文: 欲结爱山人,共了寻山债。 未有买山钱,愁闻有山卖。 注释与赏析: 1. 欲结爱山人:表达诗人对山林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2. 共了寻山债:指与喜欢山的人共同追求山林之乐。 3. 未有买山钱:意指没有足够资金购买山地。 4. 愁闻有山卖:担心听到有人出售山区的消息。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渴望归隐自然、与志同道合之人共享山林乐趣的愿望,以及对现实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担忧
诗句:牛羊日晚下烟坡,病眼看花手自摩。 译文:牛羊在烟雾缭绕的山路上缓缓前行,我的眼力已经很差了,只好看着花自己用手摩挲。 注释:1. “牛羊”:指牛和羊,这里泛指牲畜。2. “烟坡”:形容山坡上雾气缭绕的景象。3. “病眼看花”:形容视力不佳,只能模糊地看到花朵的形状或轮廓。4. “手自摩”:意思是用手轻轻触摸。5. “千里家乡”:指遥远的故乡。6. “梦到”:指在梦中思念家乡。7.
注释:春雨沾湿了春风,倦懒的云朵遮住了落日。 不如叫风来,吹散云朵让山露出头。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登鹿苑隐天阁时所作,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思考。首句写春雨给春风增添了几分湿润的气息;次句写春云遮住了落日,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第三句则表达了他想要摆脱这种宁静,想要看到更多的美景的愿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卢襄的《途中书怀寄奉化知县二首 其一》是宋代诗人卢襄的作品,此诗以旅途中的感受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 诗句原文: 自戴渊明漉酒巾, 食鲑甘作庾郎贫。 虽无残菊簪华发, 赖有青山似故人。 几处鸦鸣牛背雨, 经年衣犯马蹄尘。 待携神武朝衫去, 还我烟溪漱石身。 - 诗句翻译: 从戴渊明那里学来漉酒巾的技艺,
登摘星岭 自知牛斗耳,不奈晚猿何。 客鬓愁中老,秋山别后多。 扁舟桃叶渡,夜雨竹枝歌。 赖有皋卢碗,时堪战睡魔。 译文: 自知命运如牛斗,无奈时光如猿啼。 旅途中的岁月匆匆,白发已生在鬓角。 秋天的山景令人怀旧,别离之后思念更多。 扁舟漂泊在桃叶渡口,夜晚雨声伴随着《竹枝词》。 幸好有酒能解忧,有时还能战胜困倦。 注释: 1. 自知命运如牛斗:自知(自己知道),命运如牛斗
【注释】 石桥道中三首 其二: 枕底鸡声(在枕头下面,听到鸡叫声)月影残(月光已经残缺),摇鞭驱马上巑岏(上山)。 路高蜀道九折坂(山路崎岖陡峭),水急香江八节滩(江面狭窄曲折)。 茶异雪花生箸底(茶叶如雪花落于碗底),眼明金雀舞林端(眼睛明亮如同金雀在树林顶端飞舞)。 凌晨只怪貂裘薄(早晨只奇怪自己的貂皮袍子太薄),山近天门分外寒(靠近天门山更觉寒冷)。 【赏析】
窗外梅花,是一首描绘梅花的诗。全诗共四句,以下是逐句的解释: 已消残雪豆秸灰,斜压疏篱一半开。 这句诗描述了窗外的梅花已经开放,覆盖了一部分的豆秸灰。这里的“残雪”和“豆秸灰”都是对环境的描绘,给人一种寒冷而朴素的感觉。而“斜压”则形象地描述了梅花的生长状态,它们不是垂直生长,而是倾斜向上生长。 虽我故园无分看,问渠春色几时来。 尽管我在故园看不到梅花,但我仍然想询问它何时到来
【注释】山在江城欲尽头:指山高入云,仿佛要走到尽头。招提:梵语“摩诃池”的译音,即僧院。清幽:清雅寂静。寒枕:冷气袭人的枕头。长留月:月光常照。天围:天际。秋:指秋天。村静尚遗看鹤户:指山村宁静时还能看见看鹤的人。钓渔舟:钓鱼的人。眼前佳思能如许:眼前的美景让人陶醉。悔不长为隐地游:后悔自己没有隐居之地。 【赏析】这是一首咏石鼓诗。石鼓是刻着文字的鼓,是古代的乐器,也是石鼓文(汉文字)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