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掞
【注释】 九日:即重阳节。古人认为九月九日是吉祥的日子,因为这一天秋高气爽,万物成熟,所以叫“重阳”。柳州:唐代州名,今属广西。作:作诗或写文章。 风露凄凄变物华:风清露冷,天气转寒。物华:指自然界的草木花卉。物华:指自然界的草木花木。 忽惊九日在天涯:忽然发现重阳节已到了天边。九日:即指重阳节,因九月九日是一年中的第九个重阳节。天涯:天边;指远方。 几人对菊能酬节:有几个人在重阳节时赏菊花
【赏析】 此为题赵希远《万松金阙图》之作。诗中描写了画中的景物,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之情。 首联“天阙万松中,岧峣倚碧空。星旋黄道内,日出紫云东。”诗人以高超的想象描绘画面:万松耸立在天门之上,巍峨屹立,直刺蓝天,如同天界的仙阙。星星在黄道附近旋转,太阳从紫云之中升起。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夸张和象征手法,将万松比作天阙,将星星比作黄道,将太阳比作紫云,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壮丽的画面。同时
这首诗的作者似乎对生活有着深深的热爱,他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他喜欢在雨后看到柳港的景色,喜欢在阳光明媚的日子看到嫩绿的叶子,这些都让他感到生活的美好。他也喜欢在春天的时候看到落红和嫩绿,这些都让他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风生柳港雨晴初,尘鞅何曾识我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他喜欢在雨后看到柳港的景色,也喜欢在晴天欣赏嫩绿的叶子
【解析】 这是一首写自己隐居生活和对农民疾苦的关怀的诗。诗人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村居晚景中的恬淡、宁静和丰收的喜悦。全诗四句,每句都是一幅画面:第一句写“茅屋”,第二句写“蒸藜饭”,第三句写“僧归”,第四句写“农罢”。 【答案】 诗句释义:坐在茅屋中等到天黑以后,蒸好了藜菜吃了剩下的一点。 译文:坐在茅屋中等到天黑以后,蒸好了藜菜吃了剩下的一点。 注释:《诗经·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注释】王耕云:指王衍。屐,一种木底的鞋。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涧边石,指题诗处。貌:形容。林外影,指自己的影子。 【赏析】《宿王耕云山庄期衍师不至就题竹上》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首联“山馆绝尘交,唯容谢公屐。”意思是说在这座山馆中,没有与世俗往来的人,只有容纳过谢公屐的松树。 颔联“洗酌松下泉,题诗涧边石。”意思是在松树下清洗酒器,品尝泉水,在溪边的岩石上题写诗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南塘泛舟”是要求赏析,然后把握诗句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理解运用的手法和艺术效果,同时要结合注释和作者生平以及创作背景等来分析。 “一百五日又清明”,清明节到了,诗人在南塘泛舟。“南塘”即指江边的水塘。 “江花冉冉鸟嘤嘤”,江南春天的景色:江上春意盎然,花光粼粼,柳枝摇曳生姿,黄莺鸣声婉转悠扬
诗句解释与赏析: 1. 孤坐: 描述诗人独自坐在草堂中,心境显得有些凄凉和孤独。 2. 兵甲初消老壮心: 这里的“兵甲”可能指的是战争或军事上的征战,而“初消”表明战争已经结束或正在平息。这反映出战争对人们心态的影响,使原本充满斗志的心渐趋平静。 3. 草堂孤坐水云深: 诗人选择在草堂中度过时光,周围环境宁静、深远,仿佛与世隔绝。这种环境的描写加深了诗人的孤独感。 4. 忽因风木萧萧起: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他在荆南精舍的生活。以下是对每一句的释义以及注释: 题荆南精舍: 结屋近荆溪,茅檐绿树齐。 竹阴门内外,草色路东西。 山翠钩帘入,岚浓扫榻迷。 雨侵琴荐湿,花覆笔床低。 赏析: 这是诗歌的第一部分,描述了作者住所附近的景象和环境。"结屋"指的是作者建造房屋,"近荆溪"表示房屋靠近荆溪。接下来四句分别描述了门前的绿树、内外的竹影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在病后创作的一首七绝,全篇如下: 支离病骨不禁风,茅屋秋深水国中。 短发因吟多日白,颜衰得酒暂时红。 交飞柳巷将归燕,乱戾湖天欲下鸿。 秋兴几篇谁为稿,阿戎烂烂未知工。 注释: 1. 支离:形容身体消瘦、衰弱的样子。 2. 病骨:指因为疾病而骨头脆弱。 3. 风:此处形容秋风的吹拂。 4. 茅屋:简陋的房屋。 5. 秋深:秋天深入。 6. 水国中:水中的国家
【解析】 题干是“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这是考查诗歌的翻译与鉴赏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内容和意思,然后把握诗意,最后分析诗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情感。注意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作答。本题中重点字词有:“履历江湖”“凋谢”“愁来旅馆篝灯夕”,考生要注意准确翻译这些词语。另外,本题还要求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