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围江水薄城闉,地僻民稀俗化醇。
暂止熊罴消大暑,秋深云合殄妖氛。
秋夜偶成
两围江水薄城闉,地僻民稀俗化醇。
暂止熊罴消大暑,秋深云合殄妖氛。
注释:
- 两围江水薄城闉:指江水环绕着城墙,显得十分接近。薄,靠近。
- 地僻民稀俗化醇:指地方偏僻,人民稀少,风俗淳朴醇厚。
- 暂止熊罴消大暑:指暂时停歇下来,享受清凉的大夏天气。熊罴,指猛兽,这里泛指野兽。
- 秋深云合殄妖氛:指秋天的深秋时节,云雾缭绕,消灭了妖邪和邪恶的气息。殄,消灭。
两围江水薄城闉,地僻民稀俗化醇。
暂止熊罴消大暑,秋深云合殄妖氛。
秋夜偶成
两围江水薄城闉,地僻民稀俗化醇。
暂止熊罴消大暑,秋深云合殄妖氛。
注释:
秋夜偶成 两围江水薄城闉,地僻民稀俗化醇。 暂止熊罴消大暑,秋深云合殄妖氛。 注释: 1. 两围江水薄城闉:指江水环绕着城墙,显得十分接近。薄,靠近。 2. 地僻民稀俗化醇:指地方偏僻,人民稀少,风俗淳朴醇厚。 3. 暂止熊罴消大暑:指暂时停歇下来,享受清凉的大夏天气。熊罴,指猛兽,这里泛指野兽。 4. 秋深云合殄妖氛:指秋天的深秋时节,云雾缭绕,消灭了妖邪和邪恶的气息。殄,消灭
【注释】 绝句:一种由四句诗组成的诗歌形式,每两句为一句。 读书已觉眉棱重:形容读书人因思考而双眉紧锁。 就枕方欣骨节和:形容人睡去时身体放松,感觉骨骼舒坦。 西窗残日已无多:形容时间流逝之快,太阳即将落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深夜读书的情景。前两句写他读得入迷,以至于连睡觉时也感觉到身体的舒展和舒适。最后一句则写他因为沉迷于书中的美景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直到太阳开始向西坠落
【注释】 徘徊、尊俎:泛指宴席。也非学圃,也非怀土:意谓并非只学习种菜或怀念故乡。沧浪:水名。在今湖北省黄冈市西北,为长江支流。 【译文】 宴会中谈笑风生,俯仰天地古今。世间英雄数元龙,想未识圣门风度。 也不是学圃,不是怀念故乡。静看落花风雨,准备购买钓竿蓑衣,到沧浪深处垂钓。 【赏析】 此词上阕写筵席间豪放之态,下阕言志。全词以酒会友为背景,通过描绘人物形象来表现自己的理想。 起句“徘徊尊俎”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作答时,考生需先解释诗句,然后结合注释进行赏析。“石州慢·寄题龙首峰”是一首词,作者是辛弃疾,全词为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写景:词人登高远望,看到虎踞龙蟠之势,想到秦楚之间世路艰难曲折。下片抒情:抒发了作者对于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自身命运的关注。 (1) “虎踞龙蟠”句:虎蹲踞于山势险要之地,龙盘绕着地势低洼之处,指代龙首峰的险峻。龙首峰
注释:南北山峰高耸,如同一面明镜台。湖中的十里风景如镜子般展开。行人的心都被这美景所照亮,他们看到的一切都会映入眼中。但劝你不必猜忌,不要担心自己的行为会被误解。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西湖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性的担忧之情。诗中的“南北峰”指的是西湖周围的两座山峰,而“镜台”则形象地描绘了湖面的美丽景色。诗人用“十里湖光”来表达湖面的广阔与美丽
湖水东来日欲西,兰苕参差那得齐。 苏公堤边人荡桨,吴山树头鸦欲栖。 诗句解读与赏析: - “湖水东来日欲西”:这句诗描述的是西湖的广阔和时间的流逝。东来的湖水意味着时间从东方流逝,而日西指太阳向西落,象征一天的结束。这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西湖景色的壮阔。 - “兰苕参差那得齐”:兰苕指的是湖面上的芦苇,参差则描绘了它们的参差不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无法完全把握的感叹。同时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解答时,先要了解诗歌内容,然后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语言表达,最后点明诗歌主旨即可。本诗前两句是诗人在安陵停留的所见,后几句是诗人在安陵所遇。“十四日泊安陵”一句中,“泊”为停船的意思;“安陵”是地名。首联写诗人在驿道上所见,“六百里广川”,说明诗人行程之长,“上皇州”,即皇州驿。颔联写诗人所见,“紫极星辰近”,诗人遥望天象,想象自己正处在天帝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