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小学列六斋,先生讲席多英才。
公堂昕鼓会食罢,门榜月录分题来。
清时如此教养备,老夫一见心神开。
束书胡为赋归去,石田未必荒苍苔。
送娄所性归溧水
大学小学列六斋,先生讲席多英才。公堂昕鼓会食罢,门榜月录分题来。
清时如此教养备,老夫一见心神开。束书胡为赋归去,石田未必荒苍苔。
注释:
- 大学、小学:指学校。六斋:指学校六堂,即礼义斋、经术斋、文章斋、廉耻斋、存养斋、游艺斋等。
- 清时:指太平盛世。
- 束书胡为:束书,收起书籍;胡为,为什么。
译文:
大学和小学排列在六间房内,先生的讲台前聚集了许多英才。公堂上晨钟响起后一起吃饭,门榜上记载着每月的考试题目。
在这样的太平盛世里,教育与教养都备得很充分,我见了之后精神振奋。收起书籍为什么要回家呢?石田这个地方未必已经荒废了。
赏析:
这是一篇赞美学校教育的诗。全诗共四句,前两句赞美学校的教育环境,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看法。
首句“大学和小学到六间房”中的“大学”,指的是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这里的“小学”,则是指初级教育阶段。这两句话描绘了一个宽敞明亮的学习场所,充满了学术气息。
第二句“先生讲席多英才”,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优越性。这里的“英才”,指的是有才能的人。这句话表明,在这里接受教育的学生都是优秀的人才,这无疑是对教育成果的一种肯定。
第三句“公堂昕鼓会食罢,门榜月录分题来”,则是对学校生活的生动描绘。这里描述了学生们在清晨的鼓声中聚集在一起吃饭,晚上则在门榜上记录下每天的学习内容。这种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四句“清时如此教养备,老夫一见心神开”,是对学校教育价值的进一步肯定。这里的“清时”,指的是一个清明的时代;“教养备”,则是指教育和修养都很完备。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个时代的教育现状的赞赏之情,认为在这样的时代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一句“束书胡为赋归去”,则是对作者个人情感的抒发。这里的“束书”,表示收起书本;“胡为”,表示为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即将结束学校生活、离开这个充满知识和智慧的地方的感慨。
作者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失落或沮丧,反而是带着一种期待和憧憬的心情去面对未来的挑战。这里的“石田未必荒苍苔”,既是一种自我安慰,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期许。这句话意味着,虽然离开了学校,但这并不代表自己的人生就荒废了,而是有了新的追求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