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晦日雷怒号,大雨如注风萧骚。
捷如鬼神撼山岳,涌若江海翻波涛。
屋茅平卷一重去,河水忽涨三尺高。
惊鸿翅湿飞不起,散乱中泽呼其曹。
云龙有意洗兵甲,下与苍生舒郁陶。
浮云收敛赤日见,天宇廓远无纤毫。
岁年不逢亦偶尔,吾将种麦耕东皋。
【注】辛卯: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八月晦日:八月三十日。天大雷雨:天气大雷雨,指秋雨连绵。
屋茅平卷一重去,河水忽涨三尺高。
屋瓦掀动,大雨倾盆而下;河水暴涨。
惊鸿翅湿飞不起,散乱中泽呼其曹。
暴雨使飞翔的野鸭翅膀沾湿而无力起飞,在水泽中聚集。
云龙有意洗兵甲,下与苍生舒郁陶。
云龙有洗刷兵器铠甲之意,为百姓解除忧愁。
浮云收敛赤日见,天宇廓远无纤毫。
乌云密布,太阳露出;天空辽阔,没有一丝云气。
岁年不逢亦偶尔,吾将种麦耕东皋。
一年不遇此等好天,也属意外之事,于是决定耕种土地,到东边的山坡上去。
【赏析】
这首七言诗,是诗人于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一零七零年)秋末所写。时值旱灾严重,作者忧心如焚,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全诗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之中,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关怀和希望农人能够及时播种、收获的良好愿望。
首二句“屋茅平卷一重去,河水忽涨三尺高”描写了当时的情景。屋檐上的茅草被风吹得翻卷而起,像一层厚厚的帷幕一样飘动着;河里的水流突然上涨了三尺,汹涌澎湃地奔腾而出。这两句诗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当时的自然景象。同时,也为后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做了铺垫。
“惊鸿翅湿飞不起,散乱中泽呼其曹”两句,则是对上两联的补充。那些惊慌失措的野鸭们,翅膀都被雨水打湿了,无法振翅高飞;它们在水泽里四散乱飞,发出凄切的鸣叫。这两句诗通过对野鸭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当时恶劣的气候条件,以及人们内心的恐慌与不安。
“云龙有意洗兵甲,下与苍生舒郁陶”一句,则是对整个事件进行总结。乌云密布的天空中,云龙似乎正有洗刷天下兵刃、盔甲之意,为老百姓解除心中的忧愁与压抑;那广阔的天地间,仿佛一切都变得宽广明亮起来。这一句诗既点明了天气转晴的原因,又寓意着大自然对人们的宽慰与关爱。
最后一句“浮云收敛赤日见,天宇廓远无纤毫”更是点睛之笔。当乌云消散、太阳重现天际的时候,整个世界都显得那么广阔无垠、宁静致远。这一句诗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更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又表达了他对农民的深切关切与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