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阳台上生春草,湖外之山为谁好。
沧波日日送征帆,多少行人此中老。
翁昔少年初远游,吴楚东南事幽讨。
江海诗名三十年,尽揽风烟入行稿。
归卧冠山一半云,知足由来合天道。
黄金似水供岁时,白发如霜照清昊。
却留一半与诸君,若个似翁归亦早。
傍人错比争墩翁,翁若闻之应绝倒。

半山歌为馀干周隐君作隐君早岁江湖中有半山行稿三十年晚归冠山终老焉

番阳台上生春草,湖外之山为谁好。

沧波日日送征帆,多少行人此中老。

翁昔少年初远游,吴楚东南事幽讨。

江海诗名三十年,尽揽风烟入行稿。

归卧冠山一半云,知足由来合天道。

黄金似水供岁时,白发如霜照清昊。

却留一半与诸君,若个似翁归亦早。

傍人错比争墩翁,翁若闻之应绝倒。

【注释】:

半山歌:诗歌体裁名。

余干:县名,在今江西省。

周隐君:作者的朋友。

“湖外”句:“湖外”指鄱阳湖外的山区,即今江西的修水、武宁一带。“为谁好”是说此地风景优美,值得欣赏。

沧波:沧海波澜。

“翁昔”四句:写诗人过去曾到湖外的山林中隐居。“吴楚东南”二句:泛指江南一带。“事幽讨”,是说探求隐逸之道的意思。

江海诗名:指诗人的诗文有江海之广。“行稿”指作者所编的诗文集。“尽揽”句:是说把风物人情都收入了诗集中。“行稿”指作者所编的诗文集。

归卧:回家休息。冠山:山名,在今安徽省。“一半云”句:是说自己在冠山中安息时,有云彩作伴,感到满足和快乐。“足道”句:是说自己的心愿已实现。

“黄金”两句:写自己年老时生活富足,如同黄河之水滔滔不绝,而自己的白发却像霜雪一样洁白。

“却留”两句:意思是说自己留下的诗作,可以给朋友们看;如果大家都像自己一样回到故乡来定居,那该有多好啊!

“傍人”三句:《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既装治轻舟,载重锡万斤而上……范蠡遂散其珠衣宝器,悉以付吏。”《战国策·齐策》:“宋之富人……尽归之于国。”这里借用范蠡散财助国的典故,表示自己虽富贵却无贪心之心,愿意将所得留给友人。

“翁若”两句:意思是说,如果听了我这首诗,你们一定会佩服得五体投地,连我也会被你们折服呢!

赏析:

此诗是一首七言古诗。全诗分前后两段,前八句写隐居的生活;后十句写隐居的感受。前八句主要写隐居生活,其中第三句写隐居的山水环境,第五六句用典说明隐居的原因,第七八句写隐者对隐者的向往。后十二句主要写隐者的感悟,第九十句抒发隐者的豪情,最后两句写隐者对友人的建议。

首联交代了隐居的地点和原因。“番阳台上生春草”,写的是鄱阳湖外一带春天的景象。“湖外之山为谁好?”是说这地方景色优美,值得一游。

颔联描写隐居生活的环境和感受。“沧波日日送征帆,多少行人此中老”。这里的“沧波”是指长江,“征帆”指过往的船只,是说长江的水浪每天不断地送走过船的帆篷和船上的人们,而那些被水浪送走的人也在这长江边消磨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多少行人此中老”是说有多少经过这里的旅客在这里消磨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颈联回忆了隐者的早年经历。“翁昔少年初远游”,说的是隐者年轻时就离家远游了。“吴楚东南事幽讨”,是说隐者到过江苏、浙江一带的东南地区,去探求隐逸之道,但都没有找到。

尾联抒发了隐者的思想感情。“归卧冠山一半云,知足由来合天道。”“归卧”是说自己回到了家乡,“冠山”是地名,在安徽,“一半云”指的是云雾缭绕的山峰。是说自己在冠山上安息时,有美丽的云彩陪伴着我,我感到非常满足和快乐,因为我已经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知足”是说自己知道满足的意思。“由来”就是从来的意思,“合天道”是说这是天意如此。

尾联写隐者对隐居生活的态度和看法。“黄金似水供岁时”中的“黄金”比喻的是财富;“岁”,指时间;“供岁时”是说每年的时间都用这些财富来供给家人。是说这些财富虽然多,但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得到内心的平和和满足。“白发如霜照清昊”中的“白发”比喻的是岁月;“霜”是白色的;“照清昊”是说白发像霜一样洁白明亮。是说虽然岁月已深,但是只要内心平静,就可以保持精神上的年轻和健康。“却留一半与诸君,若个似翁归亦早”,最后的一句是说如果听了我的这首诗,你们也会受到启发,就会和我一样早早地回到家乡来了。是说如果听了我的这首诗,你们就会受到启发,就会像我一样早早地回到家乡来了。

全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