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兴汉室,不意托孤儿。
帝昔曾三顾,臣今表出师。
【注释】
(1)孔明: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年蜀汉丞相。
(2)有心兴汉室:诸葛亮有恢复汉朝的雄心壮志,他一生致力于实现这一理想。
(3)不意托孤儿: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而诸葛亮却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为借口拒绝。
(4)帝昔曾三顾: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请诸葛亮出山。
(5)臣今表出师:现在我愿意为国效力。
【赏析】
此诗是作者于公元207年初春在成都武侯祠内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个人抱负的抒发。
首句“有心兴汉室”,表明了诗人恢复汉朝的理想与决心。“有心”二字突出了诗人的决心和热情;“兴汉室”则明确指出了诗人的政治目标。
第二句“不意托孤儿”,表达了诗人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感慨。“不意”一词既表示惊讶,也透露出对刘备的钦佩之情;“托孤儿”则揭示了刘备的身份——一个被遗弃的孩子。这两句话共同构成了一个生动的画面:一个孩子被遗弃,却得到了一位伟大的领袖的关爱与扶持。
第三句“帝昔曾三顾”,是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描述。“三顾”一词强调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与信任;“曾”字则表示这种尊重与信任并非一时之功,而是经过多次考验的结果。
最后一句“臣今表出师”,是诗人表达自己愿意为国家效力的决心。“臣”字体现了谦虚与忠诚;“出师”则表示了诗人愿意承担起保卫祖国的重任。
这首诗通过描绘历史典故、评价历史人物、表达个人情感,展示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以及对个人抱负的抒发。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古代诗词的特点:简洁凝练、含蓄蕴藉、意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