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铜盘蜡炬融,逶迤春色照芙蓉。
当筵行酒金钗侧,隔座吹笙绣幕重。
已有鸾刀飞鲙缕,未须翠釜出驼峰。
夜深环佩云中过,宛在瑶台月下逢。
【赏析】
这是一首咏宴席的诗,全篇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首句“花落铜盘蜡炬融”,点明时间是在夜晚,且为宴会之时,用铜盘盛放鲜花,以蜡烛照明,营造出温馨、幽雅的气氛。“花落”二字,既写出了花瓣飘落的情景,也暗含了作者内心的愁苦;而“融”字则描绘了蜡烛渐渐熔化,烛光渐渐暗淡的情形,烘托出一种静谧而又寂寞的情绪。
次句“逶迤春色照芙蓉”,则是对宴会中人物形象的描绘。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春天的景色赋予了宴会中的人们,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同时,“逶迤”一词的使用,不仅描绘出了春色在空间上的延伸,也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使得整个场景显得更加生动而富有诗意。
三、四句“当筵行酒金钗侧,隔座吹笙绣幕重”则是对宴会进行中的细节描写。诗人选取了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场景,分别是行酒和吹笙,这两个动作都涉及到了饮酒这一主题,但各有其独特的韵味。行酒时,金钗摇曳生姿,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而吹笙时,却需要坐在离席很远的位置上,只能看到那重重的绣幕,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这种对比鲜明的描绘手法,不仅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动感与韵律感。
五、六句“已有鸾刀飞鲙缕,未须翠釜出驼峰”则是对宴会中烹饪过程的描写。诗人通过对烹制菜肴所用器具的描写,巧妙地表现了宴会的豪华与精致。首先提到“鸾刀”,指的是锋利如龙的刀,象征着厨艺高超;接着又提到了“翠釜”,这是古代的一种炊具,上面镶嵌着绿色的图案,十分华丽。通过这两句话的描写,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富丽堂皇的氛围。
最后两句“夜深环佩云中过,宛在瑶台月下逢”则是对宴会结束时的场景描绘。诗人通过“环佩”“云中过”等词语,营造出了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而“宛在瑶台月下逢”一句,更是巧妙地运用了神话传说元素,使得整个画面变得神秘而浪漫。这种浪漫与神秘的氛围,使得整个宴会变得更加引人入胜。
这首诗通过对宴会中的自然景物、人物活动以及烹饪过程的细致描绘,成功地营造出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浪漫气息的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宴会的魅力之处。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