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宁许著诗催,平地俄惊失箸雷。
行雨梦从巫峡断,为霖人自傅岩来。
老农学稼无多力,太史书年有几回。
爱酒陶家才种秫,何如共此即时杯。
【注释】1.化工:天工,上天之意。2.箸雷:霹雳声。3.巫峡:指四川巫山县一带,为长江三峡之一。4.傅岩:相传尧时大臣傅说曾在这里作官。5.老农学稼:指农民辛勤耕作,希望丰收。6.太史:指司马迁,汉代著名历史学家,曾著《史记》。7.爱酒陶家:陶渊明,名潜,东晋诗人。他的诗多写田园生活,有《归园田居》等。8.即时杯:《晋书·陶潜传》:“潜不解音,而尝误用弦人调瑟。”陶渊明常在饮酒后即兴赋诗自娱。
【解析】此诗前六句写诗人夜坐雨窗的所见所感;后两句写诗人对雨中生活的思考。全诗意在表达诗人因雨而生出的许多感慨,以及他那种随遇而安、乐在其中的生活态度。
【译文】
夜深了,天上没有云彩,只有星星点点的萤火虫,忽然间,一声霹雳震得人心神不安,好像天公要降一场暴雨,让人措手不及。
我梦寐之中,梦见天上的雨从巫峡断了去,不知是天意要下雨,还是人意使然。
老农民辛辛苦苦地耕种土地,可收获却很少;太史令司马迁,也不过是替帝王编撰史书而已。
我多么喜爱酒啊!陶渊明当年就种过秫(高粱)米酿酒,如今又怎么能比得上他?不如大家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元丰七年(1084)秋,当时作者任徐州(今属江苏)知州。诗人在徐州期间,因遭贬谪,心情极为苦闷,常常独坐在雨中,看着那满天的繁星和闪烁的萤火虫,听着窗外那一声声惊雷,心中涌起种种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五言古诗。
首二句“化工宁许著诗催,平地俄惊失箸雷。”诗人由静而动,把笔锋转向自然。诗人面对满天的星光,忽听一阵惊雷划破夜空,不由自主发出了感叹:“难道天工有意催促我吗?平地上怎么突然响起了失箸雷?”诗人的惊叹,实际上是在慨叹自己被贬谪后的境遇。这种境遇与古人所说的“平地惊雷”何其相似。这两句看似寻常的诗句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诗人此时正被贬谪在外,心中不免有些愤懑不平,但想到自己毕竟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官,而且又是朝廷派来的,也许朝廷正是为了自己的成长才这样做的吧,因此也就释然了。不过,这种释然只是一种暂时的安慰,诗人内心的痛苦并没有因此而减轻。
中间四句则转入对现实的描绘。第三、四句“行雨梦从巫峡断,为霖人自傅岩来”,诗人以梦幻之笔描写了现实中的自然现象,表达了诗人对政治前途的担忧。诗人认为,天下的大雨是从遥远的巫峡传来的,而在古代贤明君主身边,总有像大禹这样的贤臣辅佐,他们能够及时降雨,治理洪水。而如今自己被贬谪到徐州,就像大禹那样远离了朝廷,无法及时为君王分忧,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百姓遭受灾害却无能为力。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也是对自己被贬谪命运的深刻反思。
最后四句“老农学稼无多力,太史书年有几回。”诗人通过对普通农民和史学家的对比,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农民辛苦劳作,但收获却少,这与大禹治水时的艰辛相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太史令司马迁虽然地位不高,但他却能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相比之下,自己的处境就显得更加不堪了。
最后两句“爱酒陶家才种秫,何如共此即时杯。”诗人通过饮酒这一行为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喜欢饮酒,更喜爱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他认为这样才是人生最美好的境界,而自己如今却只能在徐州度过这个时期,实在有些遗憾。因此,他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喝酒、赏花、读书、吟诗、作画,以此来打发时光。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被贬之后的思想情绪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整首诗语言简洁流畅,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深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