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特来从抵鹊山,一心都在献芹闲。
非关楚国真难辨,举世人皆厌等闲。

注释

特特来从抵鹊山:特特,特意;来从,来到;抵鹊山,抵达鹊山。
一心都在献芹闲:《论语·季氏篇》:“子路曰:‘愿闻君子之志。’子曰:‘克己复礼,仁也;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定公四年》“叔孙豹曰:‘子产其能以宋人之围犹可以纾乎!’”孔颖达疏引郑玄云:“言子产虽被围,犹有救之之道。”《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说越王勾践曰:‘……夫吴之政乱于国,大臣争权,百姓罢敝,此可乘也。……’于是越用大夫种、计倪、范蠡等,率民人,以轻舟夜掩而去之。”
非关楚国真难辨:非关,不关乎;楚,指楚国;辨,分辨。
举世人皆厌等闲:世间的人,都厌倦了平庸的事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人通过描写历史上的典故和人物,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首句“特特来从抵鹊山”,描绘了主人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特意来到一个地方的情景。这里的“特特”二字,既表达了诗人行动的决绝与坚定,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执着与决心。

次句“一心都在献芹闲”,则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里的“献芹”一词,取自《论语·季氏篇》,意指将自己献给他人以表敬意,同时也寓意着主人公对于自己的期望和追求。而“闲”字,则透露出主人公对于这种追求的态度——虽然辛苦,但却充满期待和希望。

第三句“非关楚国真难辨”,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里的“非关楚国”指的是诗人所追求的目标并不局限于楚国,而是更广阔的范围。而“真难辨”则是对前一句的深化,表示这种目标虽然难以辨识,但却值得追寻。

最后一句“举世人皆厌等闲”,则是对整个事件的总结。这里的“举世人”指的是整个世界的人们,而“等闲”则是对他们的态度和行为的概括。诗人通过对这句话的表达,展现了他对这种态度的不满和批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追求真理和理想的执着和坚持。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鲜明的现实意义,展示了诗人对于生活、对于理想、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