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夕柴门掩,无心接缙绅。
山中多乐事,世上少全人。
诸吕几亡汉,商翁不仕秦。
柴桑深僻处,亦有晋遗民。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一、译文
竟夕柴门掩,无心接缙绅。
山中多乐事,世上少全人。
诸吕几亡汉,商翁不仕秦。
柴桑深僻处,亦有晋遗民。
二、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诗人在杭州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感慨。
- 竟夕柴门掩:
- “竟夕”表示整个夜晚。这里描绘了诗人整个晚上都关上柴门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外界的疏离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无心接缙绅”:
- “缙绅”原指有地位的士人,这里用来形容朝廷官员或达官显贵。
- “接缙绅”即与这些人交往、应酬。
- 诗人选择闭门不见这些“缙绅”,表明他不愿意卷入世俗纷争。
- 山中多乐事,世上少全人:
- “山中多乐事”:
- 描述了山中生活的简单和快乐,远离尘嚣,可以享受自然之美和内心的平静。
- “世上少全人”:
- 这里的“全人”可能指的是完美无缺的人,也可能是指能够完全自由生活的人。诗人认为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人很少。
- 这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诸吕几亡汉,商翁不仕秦:
- “诸吕”指刘邦的儿子刘吕,他们企图篡夺汉朝的政权,最终失败。
- “亡汉”指刘吕失败后被项羽所杀。
- “商翁”指张良,他在秦朝末年辅佐刘邦,最终功成身退。
- “不仕秦”表明张良没有在秦朝做官,而是选择了隐逸的生活方式。
- 这两行诗表达了诗人对权力斗争的厌倦以及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
- 柴桑深僻处,亦有晋遗民:
- “柴桑”指的是陶渊明的故乡。
- “晋遗民”指那些在晋朝灭亡后仍保持高尚品德的人。
- 诗人通过提到陶渊明和晋朝遗民,表达了自己坚守道德原则,不愿随波逐流的决心。
- 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隐居情怀和对古代高尚人格的追求。
诗人不仅描绘了自己在杭州的生活状态,还表达了他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洋溢着一股清高脱俗的气息,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个性魅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