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虽假总非真,未必中间可隐身。
若使此山身可隐,上皇不作远行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通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然后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根据题目要求分析概括出景物特点.同时要注意景物的特点要和作者的感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1)“花石纲”,指宋代皇帝为观赏珍奇的太湖石而下令征集各地名贵的山石运往京城.

(2)“假山虽假总非真,未必中间可隐身”意思是说:假山上的石头再假也不是真的,也许它们中间藏有神仙也说不定.

(3)“若使此山身可隐,上皇不作远行人”意思是说如果这个石头能隐,那么皇上就不用再做长途跋涉的远行之人了.

(4)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作者借假山来讽刺宋徽宗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的行为.

译文:

假山上的石头再假也不是真的,也许它们中间藏有神仙也说不定.

如果这个石头能隐,那么皇上就不用再做长途跋涉的远行之人了.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人用假石比喻宋徽宗喜好奇石.诗中通过描绘假山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宋徽宗的不满和愤慨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是直接抒情议论,点明主题.“假山虽假总非真,未必中间可隐身”的意思是说:“虽然这假山上的石头是假的,但总不是真的,也许它们中间还隐藏着仙神呢?”诗人运用反问句式,表明自己的观点,既肯定了假山的存在,又含蓄地指出它不可能像真正的山那样具有神奇的力量.“若使此山身可隐,上皇不作远行人”的意思是说:“假如这座山能隐,那么皇上就不必做长途跋涉的远行之人了!”这句诗进一步点明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宋徽宗好大喜功、劳民伤财行为的不满和愤慨之情.

这首诗语言简练精警,含义深刻.诗中的假山被比作仙神,寓意深远,耐人寻味.作者在诗中不直接批评宋徽宗,而是通过写假山的神奇力量和暗示其背后的含义,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写作手法叫反语.反语是与直说相对应的一种修辞方式,它是把话说得与本意相反的意思,从而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