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浊不见石,云深欲无山。利欲酷似之,翳彼方寸间。
年来名利嗟已矣,如云过山石沈水底。不似庄生形槁木,心死灰,又不如瞿昙氏,面壁九年身不起。
物来自解鉴妍丑,事至常思见非是。始知至静可观动,是非妍丑皆从彼。
静中有乐我素谙,字我静能斯不愧。春花灿烂秋叶零,岁月奔驰老将至。
静能静能可若何,归全须究曾参旨。
短歌行
水浊不见石,云深欲无山。利欲酷似之,翳彼方寸间。
译文:水中的泥沙浑浊,却看不见河床上的石头;天空中云雾厚重,却想见不见的高山。追求利益的欲望就像这些东西一样,遮蔽了我内心中的本心。
注释:水浊不见石:比喻人被名利蒙蔽,看不见自己的本性。云深欲无山:比喻人被欲望所迷惑,看不见自己的本质。“利欲”指对名利的追求。“翳”是遮覆的意思,这里指遮蔽或掩盖。
赏析:诗中通过比喻,表达了作者对于名利的淡薄以及对内心本真的追求。他看到了名利的虚假和表面的繁华,却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真实。这种对名利的追求,使他的内心变得浮躁和迷失。但他也意识到,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外在的名利和物质享受,而在于内心的平和与真实。因此,他呼吁人们应该回归内心的宁静,才能真正地认识并欣赏事物的本真。
年来名利嗟已矣,如云过山石沈水底。不似庄生形槁木,心死灰,又不如瞿昙氏,面壁九年身不起。
译文:多年来追逐名利的人已经感到厌倦,如同飘过的云彩从山间落下,最终沉没在水下。不像庄子那样保持形骸枯槁、心境如灰的状态,也不像瞿昙子那样面壁九年依然无法觉悟。
注释:嗟:感慨。已矣:结束。槁木:枯槁的树木,指形骸枯槁。死灰:已经冷却到极点的火灰。瞿昙:梵语的音译,意为释迦牟尼佛的姓。面壁九年:指禅宗初祖达摩面壁九年后入定成为佛教始祖。
赏析:这段诗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的厌倦之情以及他对心灵平静的追求。他认为追求名利的人往往失去了自己的本性,如同云烟般消散在世间,最后沉没在无尽的深渊之中。而那些保持形骸枯槁、心境如灰的人则像是已经冷却到极点的火灰,无法再有任何的活力。相比之下,释迦牟尼佛的面壁九年修行成为了他的觉悟之路。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强调了心灵平静的重要性。他呼吁人们应该放下对名利的追求,回归内心的宁静,才能真正地认识并欣赏事物的本真。
物来自解鉴妍丑,事至常思见非是。始知至静可观动,是非妍丑皆从彼。
译文:万物自有其自然的美丑之分,事情到了一定的时候自然会想到它的是非曲直。才知道只有在最平静的时候才能看到事物的动与静,所有的美丑是非都在那一瞬间得以显现。
注释:物:万物。来:自然。解:分辨。妍丑:美的丑的。鉴:镜子。事:事情。非:非是。彼:它。至静:指最平静的状态。观动:观察动静的变化。
赏析:这段诗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认识。他认为万物都有其自然的美丑之分,这是它们固有的属性。同时,他也认识到事物到了一定的时候自然会呈现出其内在的善恶和是非。只有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才能看清一切的真相和本质,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静中有乐我素谙,字我静能斯不愧。春花灿烂秋叶零,岁月奔驰老将至。
译文:内心的安宁能够带来真正的快乐,这是我一直以来所理解的。春天的花朵绚烂夺目,秋天的落叶纷纷飘落,岁月匆匆流逝,人生也将走向衰老。
注释:静中有乐:指内心的安宁能够带来快乐。字:通“智”,指智慧。奔驶:指时光的流逝。老将至:指人生将步入晚年。
赏析:这段诗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的安宁和对时间流逝的认识。他认为内心的安宁能够带来真正的快乐,这是每个人一直以来都应追求的目标。而时间如同流水一般奔腾不息,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阻止其前进的脚步。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当下,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刻,不要让岁月白白流逝。
静能静能可若何,归全须究曾参旨。
译文:内心的宁静究竟应该如何实现呢?必须深入探究孔子的智慧才能得到答案。
注释:归全:达到完全的境界。须究:必须深入研究。曾参: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贤人。旨:旨意。
赏析:这段诗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宁静之道的探求。他认为内心的宁静是一种境界,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同时,他也认为要实现内心的平静,必须深入探索孔子的智慧,汲取其中的智慧才能够真正地领悟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