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落澄江水似蓝,江亭折柳送髯参。
五条温语颁天北,一棹清风下斗南。
父老疲癃沾利泽,山川胜概入豪谈。
渝城好过黄花节,金碧台高酒半酣。
【注释】
霜落澄江水似蓝:霜降,天气转凉。江面清澄,如同蓝色的颜料。
江亭折柳送髯参:江亭,泛指江边亭台。折柳,古代风俗,表示惜别。髯参,即王叔文的字,当时他任中书舍人。
五条温语颁天北:王叔文为宰相时,对宦官势力采取打击政策。五条,指五项改革措施。颁天北,意指这些政策传遍京城以北之地。
一棹清风下斗南:王伾为宰相时,也对宦官势力进行打击。下斗南,指王伾被贬谪到南方。
父老疲癃沾利泽:父老,指当地的老人。疲癃,指年老体衰,行动不便。沾,享受的意思。利泽,指恩惠。
山川胜概入豪谈:山川之美,成为文人墨客谈论的重要内容。
渝城好过黄花节:渝城,今重庆。过,庆祝、举办的意思。这里指在渝城举办菊花盛会。
金碧台高酒半酣:金碧台,是唐玄宗所建的一座宫殿。高,高耸。酒半酣,指饮酒饮得正酣时。
【赏析】
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一年(805)。诗人在长安时作《送李侍御使君》,此诗是其弟王郢代作。诗人在长安时与王叔文、王伾友善。此诗写他们在京城送王叔文出使,王叔文被贬后,又送王伾出京赴渝州。诗中既表现了对王叔文兄弟的一片深情厚谊,也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和愤慨之情。
首二句“霜落澄江水似蓝,江亭折柳送髯参”,描写送别的环境气氛:霜降之后,澄澈如蓝的江面上,江亭上杨柳依依,正是送别好友的好时节。“江亭折柳”本是古时送别风俗,此处却有深意存焉:“折柳”者,不仅因柳树多情,不忍分离;而更因柳叶新绿,象征青春美好时光。“髯参”是王叔文的字,当时他任中书舍人。“霜落”、“江水似蓝”点明时间,“江亭折柳”表明地点,两句将送别的背景交代清楚,渲染了一种凄切的气氛。
三四句“五条温语颁天北,一棹清风下斗南”。这几句的意思是说,王叔文为相期间,曾颁行五项改革措施,以削弱宦官势力。当时有人把这项政令比作清风拂煦江面一般清凉愉快,所以用“清风”来比喻这五项改革。“颁天北”是指颁布给京城以北的广大地区,“下斗南”是指颁布给南方地区。“五条温语”,是赞扬王叔文的。
五六句“父老疲癃沾利泽,山川胜概入豪谈”。这两句意思是说,王叔文执政以后,关心百姓疾苦,使他们摆脱了贫困和劳苦,因此受到人民的爱戴。同时,他执政期间,政治清明,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因此也成为文人雅士谈论的话题。“父老”指老百姓,“疲癃”是年老者的意思,这里泛指百姓。“沾利泽”,是感激的意思。杜甫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转折点上,他对当时政治局势十分关注。这一句从百姓的角度来评价王叔文兄弟执政的效果,一方面说明他们的政策符合百姓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因而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山川胜概”指自然风光的美丽景色。“胜概”指优美的风景。“入豪谈”指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七八句“渝城好过黄花节,金碧台高酒半酣”。“过黄花节”,指重阳节。“金碧台”,唐代皇帝举行宴会或赏赐群臣的地方,这里指王叔文兄弟任职之处。“酒半酣”,指喝得正高兴的时候。这两句意思是讲,在渝州举办菊花盛会,赏花赋诗,十分惬意畅快。“金碧台高”,形容宴会设在高楼大厦之上,显得格外壮观。酒兴正浓之际,诗人不禁想起往日与兄弟们在京城中欢聚的情景。
最后两句“父老疲癃沾利泽,山川胜概入豪谈”,“父老”,指当地百姓。“沾利泽”,是感激的意思。杜甫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转折点上,他对当时政治局势十分关注。这一句从百姓的角度来评价王叔文兄弟执政的效果,一方面说明他们的政策符合百姓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因而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山川胜概”指自然风光的美丽景色。“胜概”指优美的风景。“入豪谈”指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全诗以送别为题,实际上写了王叔文兄弟执政前后的两件事:一是王叔文执政期间,颁布改革政令;二是他在失势后,又被召回渝州任职。作者对王叔文兄弟的态度复杂而矛盾。一方面赞赏他们的政治才能和政绩;另一方面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的局面深感忧虑。这种矛盾的心情贯穿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