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过鎗竿,升高不惮难。
黑云侵帽湿,碧树拂衣寒。
孤庙依危壁,飞泉走激湍。
茅檐梦初熟,笑我据征鞍。
【注释】
过鎗竿岭二首:指杜甫的《送温处士归江东》诗:“风烟过鎗竿,回首下三巴。”这是说:我经过枪竿岭时,回头望着三巴方向(这里暗指四川)。
枪竿岭:山名,在今四川雅安。
升高不惮难:不畏艰难险阻地攀登上去。
黑云侵帽湿:黑云密布,像雨水一样淋湿了他的帽子。
碧树拂衣寒:绿色的树木,好像在轻轻地拂动他的衣服。
孤庙依危壁:一座孤零零的寺庙依傍着陡峭的山崖。
飞泉走激湍:飞泻的泉水冲刷着急流的溪石。
茅檐梦初熟:梦里梦见了茅檐下的米饭已经煮熟。
笑我据征鞍:嘲笑我骑着战马远赴边疆。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风雨兼程赶路辛苦的七律。诗人从登枪竿岭起,到宿茅檐止,一路所见所闻,都融入诗中,描绘出一幅壮美的山水画,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全诗四联八句,一气呵成。
首联“风雨过鎗竿,升高不惮难”,是第一联。这两句写山路的崎岖。枪竿岭地势险要,道路崎岖不平,但诗人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表现出了诗人不畏艰险的精神。
颔联“黑云侵帽湿,碧树拂衣寒”,是中间两联。这两句是写途中遇到的天气变化。天空乌云密布,大雨滂沱,雨点打湿了诗人的头帽;树木葱茏,枝叶繁茂,给诗人带来了阵阵凉意。
颈联“孤庙依危壁,飞泉走激湍”,是第四联。这两句是写途中遇到的景物。一座孤独的古庙坐落在陡峭的山崖上,飞瀑流泉沿着陡壁奔腾而下,发出阵阵轰鸣声。
尾联“茅檐梦初熟,笑我据征鞍”,是末联。这两句是写诗人到达目的地后的情景。茅屋旁的稻谷已经开始成熟,而诗人却仍然骑着战马奔波于边疆,不禁笑出了声。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描绘山路险峻、乌云密布、大雨滂沱、孤庙依危壁、飞泉走激湍等自然景观,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