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俯石濑,野亭连竹园。
中有林栖子,逍遥味道言。
因山以崇德,观水欲知源。
非但相从屡,愿一写喧烦。

【注释】

孝常:指陶渊明。南楼:即南宅,陶渊明故居之南。

“高楼俯石濑”句:高楼俯瞰着湍急的水流。濑,水激流貌。

“野亭连竹园”句:野亭紧靠着竹林。园,通“苑”,园林。

中:中间。

“因山以崇德”句:利用山峰来修养品德(或说登山可使人志向远大)。

观水欲知源:想观察水流的源头。源,水源。

非但:不仅。

相从屡:经常在一起。

喧烦:喧闹杂乱。

【赏析】

此诗为陶渊明自作,作此诗时已辞官归隐于田园。诗人通过描写山水景物,抒发了隐居田园、寄情山水的闲适之情。

首联写诗人移居南楼之后对周围山水的欣赏。诗人站在高楼之上,俯瞰山下湍急的溪水,在溪边有一座野亭,亭旁又有一片竹林。这些景物都是他平时所喜欢赏玩的。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概括地写出了诗人在南楼居处时的情景。

颔联是全诗的重点,诗人把目光转向了山林之中。诗人看到,山峦高耸入云,清幽秀丽,林木葱茏苍翠,生机勃勃。诗人在这里既感叹自己的生不逢时而又不能随俗浮沉的感慨,又表现了自己超然物外的生活境界。

颈联是全诗的关键,它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的游历。诗人在山上修道养性,在山中静看流水,想要探究水的起源和流向,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在山间小路上徘徊漫步,一边欣赏四周的风景,一边品味着生活的滋味。他希望这样的生活能够永远持续下去,不再受到世俗的干扰和打扰。

这首诗是诗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一种描绘和反思。诗人在大自然中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真谛。然而,他也看到了社会的复杂和纷扰,以及自己在其中所处的位置和所面临的问题。因此,他渴望在这样的生活中寻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