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幽隐掩柴关,琴已忘弦人亦闲。
静倚书窗独寄傲,笑观庭树自怡颜。
五音格外声何限,百草头边法不悭。
蠹谱断弦无用处,因风得得寄书还。

渊明幽隐掩柴关,琴已忘弦人亦闲。

静倚书窗独寄傲,笑观庭树自怡颜。

五音格外声何限,百草头边法不悭。
蠹谱断弦无用处,因风得得寄书还。

译文

《和景贤还书韵二首·其二》是一首描绘诗人与友人共同欣赏书籍的诗作。全诗以诗人的视角展开,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他与好友在阅读中感受到的宁静与愉悦。诗中的“渊明幽隐掩柴关,琴已忘弦人亦闲。”不仅表达了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诗人本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而“静倚书窗独寄傲,笑观庭树自怡颜”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独自享受阅读时的悠然自得和内心的喜悦。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阅读场景的精细刻画,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闲适与自在。诗人选择用“柴关”(古代柴门)来象征其居所的隐秘性,暗示着内心的独立和宁静。在诗中,“琴已忘弦人亦闲”一句,不仅描述了自己放下世俗纷扰,专注于书中世界的心境,也反映出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诗中的“五音格外声何限,百草头边法不悭。”两句,则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将自然景象与书中知识巧妙结合,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这里的“百草头边法不悭”暗喻书中的知识如同百草之中生长,无穷无尽,充满了无限可能。

结尾的“因风得得寄书还”,既是对前文诗意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这不仅仅是对阅读乐趣的留恋,更是对持续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坚定信念的体现。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展示了一个远离尘嚣、心无旁骛地沉浸于书籍世界的理想化画面。

这首诗不仅是对阅读体验的赞美,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对知识追求的深刻表达。它鼓励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天地,让心灵在其中得到滋养和升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