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里竟闲欢,未得回光未是闲。
叩道一螺斟巨海,参玄千里望恒山。
但能透镞穿三句,何必拖泥辨八还。
个事人人皆富有,含生休怨释迦悭。

【注】

闲人:指诗人自己。景贤:即王景贤,唐代诗人。一十首:本诗共十首,故称。

回光:指返照,日落时的余晖。

叩道:问路。

参玄:探究玄理。

含生:包括所有生灵。休怨释迦悭:不要抱怨释迦牟尼吝啬。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游历名山大川时,在途中遇景生情,有感而作的抒情作品。

“闲人闲里竟闲欢”起句点题。闲人闲里竟然能享受闲适的快乐。

“未得回光未是闲”紧承首句,抒发诗人对名利的超然,他追求的是内心的闲适和自由。

“叩道一螺斟巨海,参玄千里望恒山。”颔联写诗人游历名山大川时,在途中遇景生情,有感而作的抒情作品。

叩道:向道者问路;一螺:指大海;巨海:大海;参玄:探究玄理;恒山:五台山;八还:佛经《楞伽经》中所说,佛说法时所持法器八种:钵、拂、瓶、杓、铃、盖、鼓、花,各各有其名称,又称为“八功德水”,意谓一切法皆具功德,如八功德水,可以解渴,又可以润心。比喻佛法无边,无远弗届,亦泛指佛经。

“但能透镞穿三句,何必拖泥辨八还。”颈联说,只要穿透这三点(指佛教的三藏经典),就已足够,何必再深入探讨佛经的教义呢?

“个事人人皆富有”末联,指出人人都拥有着丰富的物质财富,不必再为贫穷而哀叹了。

赏析:《寄景贤一十首》是一首七言律诗,写诗人游历名山大川时,在途中遇景生情,有感而作的抒情作品。

首联点出主题——闲人闲里竟闲欢。“闲人”即“闲人自乐”。“闲里”即“闲里逢人”。“竟”犹言“都”。两句的意思是说:“我这样的人,都感到十分快乐。”“闲欢”,即闲适之乐。“未得回光未是闲”二句,写诗人对名利的超然,他追求的是内心的闲适和自由。“未得回光未是闲”,“回光”,指日落时的余晖。“未得”,犹言没有获得。这句的意思是说:没有得到名利,不能算是真正得到。“未是闲”,意思是说:还没有得到闲适的生活,还不能算是真正得到了闲适的生活。“未是闲”与上句的“未得回光未是闲”相对应。

颔联写诗人游历名山大川时,在途中遇景生情,有感而作的抒情作品。“叩道一螺斟巨海”,意思是说,我在探寻真理的道路上,就像用一个杯子去斟取大海一样。“一螺”,指大海。“巨海”,大海。“叩道”,指探寻真理之路。“参玄”,指探究玄理。“千里望恒山”,意思是说:我站在高高的山峰上,眺望遥远的群山。“恒山”,五岳之一,在山西省浑源县北,主峰天峰岭海拔2016米。“三句”,指前面所说的“叩道一螺”和“参玄千里”。

颈联写诗人游历名山大川时,在途中遇景生情,有感而作的抒情作品。“但能透镞穿三句”,意思是说:我能够穿透这三句话(指佛教的三藏经典),就已足够,至于更深入地探究佛经的教义,那就没有必要了。“但”,只是。“穿”,洞穿,这里指领悟、理解。“透镞”,喻指穿透。“穿三句”,即穿透佛教的三藏经典。

尾联“个事人人皆富有”,意思是说:每个人的事情都是富足的,不需要再为贫穷而哀叹了。“个事”即个人的事或自己的事。“事事”,指每个人的事。“人人”,泛指所有的人。《诗经·小雅·甫田》:“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苦之,今易良兮。”朱熹集传:“人人皆有此物,故曰‘人人皆富有’也。”

整首诗写得很有气势,语言简练明快,感情奔放激扬,充满了豪放的气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