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廊深责忝疑丞,位重材轻负宠荣。
猾虏七擒输葛亮,奇谋六出愧陈平。
未行礼乐常如歉,欲挂衣冠似不情。
何日对君言我志,夜阑秉烛笑谈倾。
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四载(755)春写的。此时,安禄山、史思明等叛乱,杜甫避往华州。
岩廊深责忝疑丞,位重材轻负宠荣。
狡猾的贼虏用七次擒拿诸葛亮的办法,来对付忠诚而有智谋的陈平,而我却以丞相的身份,却辜负了国家对我的厚恩大德。
猾虏七擒输葛亮,奇谋六出愧陈平。
狡猾的贼虏用七次擒拿诸葛亮的办法,来对付忠诚而有智谋的陈平,而我却以丞相的身份,却辜负了国家对我的厚恩大德。
未行礼乐常如歉,欲挂衣冠似不情。
我没有像周武王那样行“礼”,也没有像孔子那样“乐”。我的志向是不能做周武王那样的君主,也不想做孔子那样的“素王”。
何日对君言我志,夜阑秉烛笑谈倾。
什么时候才能对君诉说我的志向?夜深人静时,我们秉烛相对,开怀畅谈,直至天明。
注释:
- 《上韦左相》——这是杜甫写给他的朋友韦陟的诗作之一,当时韦陟为左拾遗。
- 岩廊——指官署内廊院。
- 忝(tiǎn)——谦词,表示自己有愧于某种地位。
- 疑丞(chéng):怀疑自己是宰相。
- 位重——官高权重。
- 负宠荣——辜负朝廷对自己的信任和器重。
- 猾虏——指安禄山叛军。
- 七擒孟获(诸葛亮的故事),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 葛亮:即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 六出祁山(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故事),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 陈平——西汉初年名将,与韩信共定天下,封淮阴侯。
- 位高权重者往往不能尽职,见《史记·陈涉世家》。
- 狡兔三窟,喻奸佞多端,善奔走,见《战国策·齐策》。
- 未行礼乐常如歉——指自己没有像周武王一样行“礼”,也没有像孔子一样“乐”。
- 周武王伐纣前曾斋戒沐浴,行“礼”,见《尚书·泰誓》。
- 周武王灭商后,周公制礼作乐,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见《论语·子路》。
- 欲挂衣冠似不情——想辞官归隐,但觉得这样不合人情。
- “何日”二句——《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兄弟二人看到西周衰败,认为武王不应伐纣,于是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有人劝他们出来辅佐新主,说:“哪个君王不是从孤儿寡母手里夺得天下的呢?”伯夷叔齐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吗?以臣弑君,可谓仁吗?”于是坚决不肯出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杜甫借这个故事来表明他不愿苟且偷安的态度。
赏析:
此诗是杜甫晚年避乱到华州时所作,时年五十九岁。当时安禄山已起兵反唐,杜甫因曾上书唐肃宗要求讨伐安禄山而被捕下狱,被放出后即离开长安,漂泊四川成都一带,过着贫困生活。此诗作于天宝十四载(755),正是安史之乱开始不久之时。诗人在这时写下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首联“岩廊深责忝疑丞,位重材轻负宠荣。”意思是说自己虽然身居高位,但却因为自己的才能不足以胜任这一重任而自感羞愧不安,辜负了朝廷对自己的信任和器重。
颔联“猾虏七擒输葛亮,奇谋六出愧陈平。”意思是说安禄山叛军用七次擒拿诸葛亮的办法,来对付忠诚而有智谋的陈平,而诗人却以丞相的身份,却辜负了国家对他的厚恩大德。
颈联“未行礼乐常如歉,欲挂衣冠似不情。”意思是说诗人没有像周武王那样行“礼”,也没有像孔子那样“乐”。我的志向是不能做周武王那样的君主,也不想做孔子那样的“素王”。
尾联“何日对君言我志,夜阑秉烛笑谈倾。”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才能对君诉说我的志向?夜深人静时,我们秉烛相对,开怀畅谈,直至天明。
全诗通过对自身处境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也体现了杜甫作为一位忠臣、良臣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