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垣乔木碧天参,松竹萧萧翳镜潭。
他日携琴来隐此,林间乞我一禅庵。
【注释】:
①裴公亭:古迹,在济源县西北。晋裴秀曾建裴公亭于济水之滨。②闲闲老人:指白居易。
【译文】:
绕着墙的乔木郁郁葱葱地生长,松树和竹子茂密覆盖了镜潭。
将来有朝一日我会带上琴来隐居在这里,到时你可以请求我为你开辟一禅庵。
赏析:
此诗为四绝句,每句五字,押韵,平仄协调,音韵和谐。第一句写景,第二、三句叙事抒情,第四句收尾,全诗意境优美,富有诗意。
绕垣乔木碧天参,松竹萧萧翳镜潭。
他日携琴来隐此,林间乞我一禅庵。
【注释】:
①裴公亭:古迹,在济源县西北。晋裴秀曾建裴公亭于济水之滨。②闲闲老人:指白居易。
【译文】:
绕着墙的乔木郁郁葱葱地生长,松树和竹子茂密覆盖了镜潭。
将来有朝一日我会带上琴来隐居在这里,到时你可以请求我为你开辟一禅庵。
赏析:
此诗为四绝句,每句五字,押韵,平仄协调,音韵和谐。第一句写景,第二、三句叙事抒情,第四句收尾,全诗意境优美,富有诗意。
【注释】 美髯:形容人长着漂亮的胡须。 中书:指中书省,是宋朝的中央官署,掌管机要。 白衣:古代官员穿青色衣服,所以称未做官的人为白衣。居士:佛教用语,指出家者。此处泛指有学问而未入仕途的人。 从他抹粉施朱:意为随他涂抹脂粉。 安名立字:意为获得功名,建立名声。 玉麈(zhǔ):用玉做的麈尾,用以拄地,比喻文士谈经论道。雷音:佛寺钟鼓声。这里借指佛教寺院的钟声。 说尽人间无限事
注释: 有发禅僧,无名居士。 “有发禅僧”,即在寺院里出家修行的僧人;“无名居士”,即没有名号的居士。 人道甚似,我道便是。 人们认为很相似,我认为就是如此。 尘尘劫劫露全身,纸上毫端何处避。 尘世中的劫难暴露了一切,纸上的字迹哪里能躲避。 赏析: 此诗为自赞之二首,其第二首写自己与世俗不同,认为世间一切都是虚幻,都是如来佛性。诗人通过对比、反观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事的看法。 首句“有发”二字
【注释】 五岁:指五十年。五十年前,你的头发已白,胡须垂至腰间,眉毛上扬如眼。龟毛锥子画虚空:用龟毛和锥子在虚空中作画。写破湛然闲伎俩:用笔法写尽了禅理。湛然:即慧可,唐代禅宗大师。 【赏析】 《自赞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冬,时作者正在夔州。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禅理的理解。 首联“别来十年五岁,依旧一模一样”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全诗如下: 湛然有琴癖,不好凡丝竹。儿时已存心,壮年学愈笃。仓忙兵火际,遗谱不及录。回首二十秋,丝桐高阁束。 赏析: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以及他在艺术创作上的追求。诗中的“湛然有琴癖”表达了他对音乐的痴迷和执着,而“儿时已存心”,则表明这种爱好在他的儿时就已经形成。在“仓忙兵火际,遗谱不及录”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战乱时期的动荡不安和生活的艰辛
万松老人真赞 每恨恒山,不逢圭老。 注释1:每恨恒山,不逢圭老,意思是“每常怨恨恒山,不能遇到圭老人”。圭老是晋朝僧人僧肇的字号,这里借指圭老人。 译文:我常常怨恨恒山,不能遇到圭老人。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回忆和怀念他的老师圭老人时所写。表达了对圭老人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四众同缘,万松亲到。 注释2:二、四众同缘,万松亲到,意思是“二、四众都是同缘,万松亲自到来”。二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棣的作品,其词牌为《沁园春·和谢昭先韵》。下面是诗句、译文及注释: ``` 失奚为劣得奚优,遇流而行坎则留。 笑视纷纷儿女辈,成是败非徒相尤。 弃人所取取所弃,独识万松为出类。 本欲心空及第归,暮请晨参惟一志。 浮生迅速奔隙驹,无穷尘劫元斯须。 参透威音劫前事,花开枯木谁云枯。 河朔干戈犹未息,西域十年空旅食。 贤人退隐予未能,钧衡旷位虚名极。 真人应运康世屯,数颁宽诏垂丝纶
抛梁上,栋宇施功遵大壮。 抛,投掷,比喻建筑施工中的放梁仪式。 梁:古代建筑中用来支撑房屋重量的重要构件。 抛梁上,比喻建筑施工中的放梁仪式。 施功:指建造或修建工程。 遵:遵循、按照。 大壮:这里指的是高大、雄伟。 鸣鞘声散翠华来,五云深处瞻天仗。 鸣鞘声散翠华来,五云深处瞻天仗。 鸣:发出声音。 翠华来,比喻皇家的仪仗队。 五云:这里指的是天上的云彩,象征着皇家气派。 天仗
注释:梁被抛下,柱石相互支持,共同完成宏伟的大厦。 君臣欢庆钟鼓之声,喜见山阳归战马。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建行宫上梁文的场景,其中“抛梁下”指的是将梁抛下,而“柱石相资成大厦”则意味着柱与石互相支撑,共同完成这座宏伟的建筑。这两句诗展现了建筑过程中的艰辛与合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祝愿。最后两句则是对当时君臣欢庆的场景进行了描述,其中的“钟鼓之乐”象征着国泰民安
我们将诗句逐一解读: 1. 和冯扬善韵 - 这是诗人的自序,可能是他给某个人的信件或者诗作。这里没有直接的信息,但可能表达了与冯扬善(可能是人名)的某种交流或友谊。 2. 可惜和氏姿 - “和氏”指的是楚国的卞和,传说中他是发现和氏璧的第一人。这句话可能是在表达惋惜之情,可能是因为卞和的才华未被赏识。 3. 庸工浪雕镌 - “庸工”意为平庸的工匠,“浪雕镌”表示随意地雕刻
诗句 - 女娲未补青天裂:女娲补天的故事,象征着修补破碎的世界。 - 神液飞精散为铁:描述神的力量转化为坚硬的铁。 - 嵇生箕踞锻洪炉:嵇康的形象,以箕坐的姿态在炼制火焰的大炉中锻造。 - 白汗翻浆滴清血:汗水从脸颊滴落,如同血液般鲜红。 - 黑虬仿佛欲飞跃:描绘了黑色的龙仿佛要飞跃天际的场景。 - 鳞介苍苍生乳节:描述鱼和甲壳类生物的鳞片,充满生命力。 - 情知中散气凌云
【注释】 过济源登裴公亭用闲闲老人韵四绝:经过济源(今河南济源),登上裴公亭(在济源城西北,晋裴秀所建)。用《闲闲老人集》中的韵作四绝诗。“闲闲老人”即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裴公亭记》:济源令张君修治亭,以奉其先人之像,因名裴公亭。 珍玉参差照底寒,闲闲佳句继香山。 湛然不揆真堪笑,也敢题诗列壁间。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七言绝句,诗人以裴公亭为背景,借古咏今
【注释】 过济源:从济源出发。裴公亭:在济源县南,为唐代诗人裴度的故居。闲闲老人韵:即唐裴休的《游裴公亭》诗韵。四绝:指四首诗。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851年(唐宣宗大中五年)作者由长安赴任浙西观察使途经济源时所作。 第一句写诗人来到济源,眼前是一片青峰插天、青山碧海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不禁产生归隐之情。第二句写春天里湖面水波粼粼,一望无际的湖水与周围的青山相映衬,更显其秀丽多姿
【注释】 寄休林老人:这首诗是给并州(今山西太原)的僧人休林写的。休林,即慧林,晋代高僧慧远在庐山结庐为精舍,名“东林”,因号“东林寺”。 元:同“原”,本来;无:没有。 丛林禅客:指佛教僧侣。 此:指《寄休林老人》。 诗:指《题破山寺后禅院》。 笑倒:使……大笑不止。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作者通过写自己与休林老人的交往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佛学的看法和态度。
注释: 碧湖风定水痕平,雪竹幽禽自好声。 我羡清源高隐士,干戈人世不知兵。 我:我羡慕。清源高隐士:指隐居在清源山的高人。清源:山名。高隐士:指隐居不仕的人。干戈:兵器,引申为战争。 这首诗是一首七绝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诗人以济水源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诗人以济水源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诗人以济水源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诗人以济水源为背景
【注释】 不在寻求:不追求,不追求名利。 不在参:不参与。 云川试入西庵去:指作者试着进入西庵去看一看。 三圣元来共一庵:三清(玉清、上清、太清)本是道家的三位最高尊神,本为三个单独的道场,但后来被合在一起,成为“三清观”,也就是一个道场,所以称“三圣”。这里说,“三圣”本是“共一庵”的。 【赏析】 这首七绝以议论为主,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淡泊之志。首句直陈其意:“不在寻求不在参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涉的作品《过济源登裴公亭》。 诗句释义: - "山接晴霄水浸空,山光滟滟水溶溶。" —— 描述的是一座位于山与水之间的景象。"山接晴霄"意味着山峰高耸入云;"水浸空"则形容水面宽阔无垠,仿佛天空一般。"山光滟滟"和"水溶溶"都是形容山色湖光美丽动人,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 - "风回一镜柔蓝浅,雨过千峰泼黛浓。" —— 描述了风雨过后的自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