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影连天天渺渺,山光和水水溶溶。
一林修竹摇云碧,百亩凉阴蔽日浓。
【赏析】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公元768年(大历三年)所作。诗中描绘了洞庭湖上壮阔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宽广豪放的胸怀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怀。全诗四句,前两句写湖水与天空连成一片,山光水色交融在一起,给人以浑然一体之感;后两句写高大挺拔的竹子摇动着碧绿的云彩,浓密的树荫遮蔽着阳光。全诗结构严谨,意境开阔,语言简练生动。
这首诗的前两句“水影连天日渺渺,山光和水水溶溶。”以景起兴,描写了洞庭湖上浩淼无际的水光、天光,以及它们在苍茫中交织在一起的迷蒙景象。其中,“水影”、“日”是两个关键词。“水影”,指水中的倒影,也指波涛起伏的水面。“连天”,即无边无际的意思。“日”,指太阳。这一句诗通过描绘洞庭湖上水天一色的壮观景象,为下文对山光水色的进一步描述作铺垫,同时也为整首诗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
接下来的两句诗“一林修竹摇碧云,百亩凉阴蔽日浓。”则具体描写了洞庭湖畔的竹林和树荫。这里,“一林修竹”指的是茂密的竹林,“摇碧云”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些修长挺拔的竹子摇曳生姿的景象。同时,“一林”也暗喻着广阔的视野或空间。而“百亩凉阴蔽日浓”则进一步展现了这片竹林所带来的清凉与幽静。这里的“百亩”是一个夸张的说法,实际上可能是指数十亩的面积,但这样的表述更加生动形象,也更符合诗歌的意境。此外,“凉阴”和“蔽日浓”都是形容这片竹林给人们带来的凉爽感觉和浓厚氛围。
这首诗通过对洞庭湖上水天一色、山光水色的描绘,以及具体到竹林和树荫的场景描述,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水画卷。同时,诗中的“水影”、“日”、“一林修竹”等关键词,也为理解诗歌的内涵提供了关键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