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知丧唇齿,何事撤籓篱。
失地人皆怨,蒙尘悔可追。
辽家遵汉制,孔教祖宣尼。
焕若文章备,康哉政事熙。
朝廷严衮冕,郊庙奏埙篪。
校猎温驰射,行营习正奇。
南州走玉帛,诸国畏鞭笞。
天祚骄人上,朝鲜叛海涯。
未终三百祀,不免一朝危。
鸭绿金朝起,桑干玉玺遗。
后辽兴大石,西域统龟兹。
万里威声震,百年名教垂。
武元平宋地,殷礼杂宗姬。
治国崇文事,拔贤尚赋词。
邦昌君洛汭,刘豫立青淄。
大定民兴咏,明昌物适宜。
日中须景昃,月满必光亏。
肘腋独夫难,丘墟七庙隳。
北朝天辅佑,南国俗疮痍。
天子潜巡狩,宗臣严守陴。
山西尽荆枳,河朔半豺狸。
食尽谋安出,兵羸力不支。
长围重数匝,久困再周期。
太液生秋草,姑苏游野麋。
忠臣全节死,馀众入降麾。
文献生三子,东丹第八枝。

《怀古一百韵寄张敏之》是元代诗人耶律楚材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通过细腻地描绘历史场景、抒发个人感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历史观。以下是具体解析:

  1. 诗歌原文
    悬知丧唇齿,何事撤籓篱。
    失地人皆怨,蒙尘悔可追。
    阿房修象魏,徐福觅灵芝。
    偶语真虚禁,长城信谩为。
    只知秦失鹿,不觉楚亡骓。
    约法三章日,恩垂四百基。
    汉兴学校启,文作典章施。
    黩武疲中夏,穷兵攘四夷。
    嗣君恩稍失,刘氏德难衰。
    新室虽兴难,真人已御期。
    魏吴将奋起,灵献自荒嬉。
    贼子权移汉,奸臣坞筑岐。
    三朝如峙鼎,四海若棼丝。
    才奉山阳主,已生司马师。
    仲谋服孟德,葛亮倍曹丕。
    惟晋成独统,平吴混八维。
    有初终鲜克,居治乱谁思。
    蝉鬓充兰掖,羊车绕竹岐。
    孙谋无远虑,神器委痴儿。
    国事归椒室,民饥询肉糜。
    为人昧菽麦,闻蟆问官私。
    卫瓘尝几谏,何曾已预知。
    五胡云扰攘,六代电奔驰。
    川谷流腥血,郊原厌积尸。

  2. 诗句译文

  • 悬知丧唇齿:意识到丧失嘴唇般的唇齿相依关系是多么严重的后果。
  • 何事撤籓篱:为什么撤除边境的屏障。
  • 失地人皆怨:失去土地后,人们都充满了怨恨。
  • 蒙尘悔可追:蒙受尘埃的悔悟是难以追回的。
  • 阿房修象魏:修建了阿房宫的秦始皇模仿了魏国的行宫。
  • 徐福觅灵芝:徐福寻找长生不老药的传说发生在汉朝。
  • 偶语真虚禁:禁止人们私下交流,以防谣言的传播。
  • 长城信谩为:长城只是徒有其表的象征。
  • 只知秦失鹿:只知道秦朝失去了政权。
  • 不觉楚亡骓:没有意识到西楚霸王项羽的失败。
  • 约法三章日:刘邦制定的约法三章规定了基础的政策。
  • 恩垂四百基:刘邦的恩泽影响了四百年的基础。
  • 汉兴学校启:汉代开始兴办学校,推广教育。
  • 黩武疲中夏:过度的军事行动使中原疲惫不堪。
  • 穷兵攘四夷:对外发动战争,侵略四方。
  • 嗣君恩稍失:继位的君主逐渐失去了民心。
  • 刘氏德难衰:东汉末年,刘氏家族的道德和影响力减弱。
  • 新室虽兴难:即使新室(新朝)兴起也不易。
  • 真人已御期:真正的智者已经统治天下很长时间了。
  • 魏吴将奋起:魏国和吴国将要振作起来。
  • 灵献自荒嬉:孙权和刘备荒废政务,放纵自己。
  • 贼子权移汉:逆贼孙权夺取了汉朝的基业。
  • 奸臣坞筑岐:奸臣们建造堡垒,策划叛乱。
  • 三朝如峙鼎:三国时期如同三个鼎立的政权。
  • 四海若棼丝:四海之内如同混乱的丝线一样。
  • 才奉山阳主:曹操曾奉侍山阳公(汉献帝)。
  • 已生司马师:司马师已经出生。
  • 仲谋服孟德:周瑜曾经佩服过曹操的才能。
  • 葛亮倍曹丕: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却背叛了曹操。
  • 惟晋成独统:晋国成为了唯一的正统王朝。
  • 平吴混八维:平定吴国,建立八王之乱的政权体系。
  • 有初终鲜克:有开始总是难以完成。
  • 居治乱谁思:国家治理或动乱之际,谁能想到这些?
  • 蝉鬓充兰掖:形容官员满头白发,被充作装饰品佩戴在宫廷中。
  • 羊车绕竹岐: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乘坐羊车绕行竹林中的小道。
  • 孙谋无远虑:孙权缺少长远的考虑和筹划能力。
  • 神器委痴儿:国家的神器(皇帝的权力)被无能的儿童所误用。
  • 国事归椒室:国家事务最终由王莽的妻妾接管。
  • 民饥询肉糜:询问百姓的生活问题,关心百姓的疾苦。
  • 为人昧菽麦:人们无知而愚昧,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
  • 闻蟆问官私:听取蛙声以判断民间是否有官宦子弟在私下里读书。
  • 卫瓘尝几谏:三国时期著名将领卫璀曾经多次规劝皇帝。
  • 何曾已预知:另一位著名的将领何曾也有先见之明。
  • 五胡云扰攘:指五胡乱华的历史动荡时期。
  • 六代电奔驰:六代皇帝相继更迭,政权迅速更替。
  • 川谷流腥血:山河破碎,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1. 诗歌赏析
  •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诗中的“失地人皆怨”,“蒙尘悔可追”等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诗中的“阿房修象魏”,“徐福觅灵芝”等描写,展示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关注和对古代文明的记忆。
  • 诗中提到的“只知秦失鹿”,反映了历史的无常和统治者的易位。通过对不同朝代的对比,诗人感叹历史循环不息,王朝更迭如同过眼云烟。这种历史观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感慨,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 诗中的最后两句“国事归椒室,民饥询肉糜”,表达了诗人对于政治腐败和社会问题的担忧。通过这种方式,耶律楚材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切。这种情感深深体现了诗人作为政治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1. 关键词详解
  • 关键词“丧唇齿”和“撤藩篱”,暗示了边疆不稳定对国家的影响,以及国家之间的依赖关系。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历史上边疆危机和内部团结的重要性。
  • “阿房修象魏”和“徐福觅灵芝”,分别代表了秦朝的奢侈和汉代的开拓精神。这两句话强调了不同朝代的政治态度和文化特点,也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偶语真虚禁”,“长城信谩为”,指出了虚假的统治和表面的防御都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这表明了耶律楚材对实际治理能力和内在道德的重视。
  1. 背景介绍
  • 耶律楚材是金末元初的一位重要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词作品常常带有浓厚的历史色彩和政治寓意,这也是他作品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金亡元立之后,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政治腐败严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耶律楚材的作品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的思考。他通过历史反思来警示后人,保持警惕,避免重蹈覆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