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道缺已久,文不充其资。自从夏殷来,因革当从谁?
中更鸣鸟闻,载叹德之衰。寥寥大师乐,复得存那猗。
大音苟有托,不必稽其辞。设有盈樽酒,日夕斟酌之。
乐杯当在手,自今不复疑。胡为不复疑?贤者当明知。

【注释】

圣道(shèng dào):圣人之道。

文:指文化、文艺。

夏殷:指夏商,即夏朝和商朝。

因革:指因循古法与改革旧制。

中更(zhōnɡ):中途。

鸣鸟(míng niǎo):喜鹊。鸣,鸟鸣声。

德之衰:指政治上的衰落。

寥寥:空荡荡的样子,这里指寂寞冷落。

大音(dà yīn):指高深的乐曲或文章。

稽:同“几”,接近。

盈樽(yínɡ zūn):满杯。

酌(zhú):斟酒。

胡为复疑:为什么还要怀疑呢?

贤者:有才德的人。

当:应该。

【译文】

圣人的大道早已失传,文化却无法充实它。自从夏商以来,因袭不改应当听从谁?

中途喜鹊传来消息,不禁感叹德行已经衰微。空旷的大师乐府,又得以保存那猗(yī)郁的美名。

高超的乐曲只要有一个寄托之处,不必拘泥于文字的辞句。如果还有美酒盈樽,日夜斟酌品尝。

酒杯应当握在手中,从今以后不再疑惑了。为什么不再疑虑?是因为贤能之士应当明察事理。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诗人当时被贬谪出京,流寓南方,寄情山水,以抒发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全诗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诗人对于圣道失传,文化衰落的忧虑,以及对恢复中原,实现理想政治的渴望。

首联写圣人之道早已失传,而文化却无法充实它。诗人用“缺已久”三字,点明了主题——圣道的失传。接着以夏商为例,指出自夏商以来,因袭不改应当听从谁?这一句看似是问,实际却是作者对现实的一种感慨,也是对圣道失传的一种批判。

颔联转入议论,指出政治上的衰落,是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不能坚守正道,导致社会风气败坏。这一联既是对现实的揭示,也是对圣道失传原因的分析。

颈联进一步阐述观点,认为即使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但只要还有人坚守正道,那么圣道就仍然可以得到传承和发展。这里的“大音”是指高深的乐曲或文章,强调只要有才华的人愿意坚守正道,那么圣道就可以得到传承。

尾联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只要贤能之士能够明辨事理,那么就不会再产生疑虑。这里的“胡为复疑”是对前面“贤者当明知”的回应,表明诗人坚信只有贤能之士才能够明辨是非,解决疑虑。

整首诗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诗人对于圣道失传,文化衰落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恢复中原,实现理想政治的渴望。语言朴实无华,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深深的共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