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楚甸坼,汉东随为大。
尽日涉艰阻,极力出险隘。
川途落木杪,忽睹天宇快。
长林偃秋色,百雉露茫昧。
疑向远水曲,隐映修竹外。
捷去不得前,横亘断崖碍。
烟深梅欲春,石乱水相带。
飞鸟不知人,投树声甚怪。
探骑隔岸言,转出西城背。
火壕削紫土,斩绝黑欲坠。
当时不受攻,例与安陆溃。
居人尽室去,涵养尽一败。
荒空二十年,繁夥日芜秽。
白垩馀屋壁,狐狸窟庭内。
穿窗枣枝曲,倚柱岩桂坏。
谁种当道棘,乱长侵阶菜。
奥室没蒿莱,何处觅粉黛。
湿气杂土腥,当昼半暝晦。
相国来秉钺,下令急剪拜。
伫马开天荒,欲复太平代。
勿谓少师侈,今有季良在。
【注释】
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在汉东地区。坼(chè):裂开。
尽日涉艰阻:整天跋涉于艰险之地。
极力出险隘:竭尽全力走出险要的地方。险隘:险要的地方。
川途落木杪:山中道路旁的树枝上挂满了落叶。
天宇快:天空显得格外开阔明朗。
长林偃秋色:茂密的树林里一片萧瑟。
百雉(zhì)露茫昧:百丈高的城墙外一片朦胧不明。
疑向远水曲:怀疑自己走到了远方的水边。
隐映修竹外:隐约可见竹林的轮廓。
捷去不得前:快速地离开了前面的地方。
横亘断崖碍:横贯着高峻的悬崖阻碍着前行。
烟深梅欲春:烟雾浓重的地方,梅花已经盛开了。
石乱水相带:乱石之间水流湍急,互相碰撞。
飞鸟不知人,投树声甚怪:树上的鸟儿不知道有人,它们扑打着翅膀发出奇怪的声音。
探骑隔岸言,转出西城背:侦察兵隔着江岸说话,声音回荡在西边的城头上。
火壕削紫土:用火攻挖掘了一道道紫色的土墙。
斩绝黑欲坠:斩断黑色的泥土,使泥土坠落。
当时不受攻,例与安陆溃:当年没有受到攻击,就像安陆一样被打败了。
居人尽室去,涵养尽一败:百姓们全部逃光了,家园也被毁得一干二净。
荒空二十年,繁夥曰芜秽:荒芜了二十年,到处都是杂草和垃圾。
白垩馀屋壁,狐狸窟庭内:白垩色的墙壁上还有余下的房屋痕迹,庭院里住满了狐狸。
穿窗枣枝曲,倚柱岩桂坏:透过窗户看见院子里的枣树枝弯曲,靠着岩石上的桂树已经腐烂。
谁种当道棘,乱长侵阶菜:是谁种下了路边的棘刺?它长得又高又茂盛,侵占了台阶上的菜地。
奥室没蒿莱,何处觅粉黛:深奥的房间里长满了蒿草,哪里去找那些女子呢?
湿气杂土腥,当昼半暝晦:潮湿的空气夹杂着泥土的腥味,到了白天也昏暗不明亮。
相国来秉钺,下令急剪拜:宰相来持斧柄,命令迅速剪除这些祸害。
伫马开天荒,欲复太平代:我站在马背上准备开拓这片荒地,想要恢复太平盛世。
勿谓少师侈,今有季良在:不要认为我的老师奢侈浪费,现在这里有一位优秀的人才。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是诗人对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愤慨和不满。全诗共八十二句,分三段,第一段写随州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状况;第二段写诗人对时局的看法;第三段写诗人的决心、抱负和希望。
首联“山南楚甸坼”,以“坼”字表现山南楚地分裂破碎的局面。“汉东随为大”,指随州在此时成为群雄割据争夺的焦点,形势极为险恶。“尽日涉艰阻”,“尽日”,整日,一天到晚,形容时间之久。“涉艰阻”,历尽艰难险阻,写出了诗人行军途中的艰辛。
颔联“极力出险隘”,“极力”,竭尽全力,倾尽所有力量。“出险隘”,指冲破险关。“川途落木杪”,“途”,指道路。“木杪”(miǎo),树梢。“川途”,指山川之路。“杪”是树枝末端,此处泛指树枝。诗人一路行军至此,只见树木之上挂满了落叶,视野开阔,心情舒畅,感到十分高兴。
颈联“忽睹天宇快”,“快”,开朗,开阔。“天宇”,指天空,天空变得特别宽广明净。“长林偃秋色”,长林之下秋天的景色消失了,一片萧瑟。这两句写诗人看到广袤无垠的山林之后,感到心胸顿时变得开阔起来。“白垩馀屋壁”,白垩,白色的土,古代一种颜料。“屋壁”,指房屋的墙壁。诗人来到此地,见到残破不堪的房屋墙壁,不禁感慨万分。“狐窟庭内”,狐狸穴居于庭中,形象地说明这里的居民已全部逃散。“投树声甚怪”,鸟儿投巢筑窝,发出的声音很是奇特。这两句通过描写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动物行为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的认识。
尾联“相国来秉钺”,“秉钺”,执掌军权,指挥作战。“令急剪拜”,下令迅速剪除祸害,收复失地。这两句写诗人接到朝廷的命令后,决心立即采取行动,收复失地。“欲复太平代”,想恢复和平安宁的时代。“季良”,指诸葛亮,字孔明,蜀汉丞相。诗人自比诸葛亮,表示要像他一样为国家效力。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自己的责任感。
这首诗是咏史之作,但并非简单的历史记录,而是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思考。诗人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战争破坏和人民痛苦的深刻感受,以及对和平安宁时代的期望和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意境深远而耐人寻味,是一首优秀的咏史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