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客短长亭,骊驹那忍听。
时光双鬓白,吾道一毡青。
落日心还壮,微风酒易醒。
扬雄空老去,谁授太玄经。

《留别程舜卿诸公》是一首元末明初的古诗,作者是唐桂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送别朋友时的感慨与不舍,通过对时光流逝、人生经历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 首句“送客短长亭”:描述了送别场景的背景。长亭是古代送别的地方,短则可能暗示离别的时间不长。这里的“短”与下句的“骊驹那忍听”形成对比,突出了离别的突然性和情感的强烈。

  • 次句“骊驹那忍听”:使用了骊驹这一意象,通常指代送别的牛车或马车,此处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不忍心听,说明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 第三句“时光双鬓白”:直接点明了时间的影响,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人的外貌,双鬓变白,反映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第四句“吾道一毡青”:通过“一毡青”来形容自己的志向和理想仍然清晰,如同青色的毛毯一样鲜明,表达了对人生道路的坚持和信念。

  • 第五句“落日心还壮”:描述了夕阳西下时的心情,虽然身体感觉衰老,但内心依然充满豪情壮志。这里的“心还壮”体现了诗人面对生活挑战的积极态度。

  • 第六句“微风酒易醒”:微风轻拂,使人感到清爽;而酒后的清醒反而让人感受到一种空虚。这句反映了饮酒带来的短暂慰藉与长期空虚之间的矛盾。

  • 结尾两句“扬雄空老去,谁授太玄经”:借用扬雄(司马相如之友)的例子,表达了自己虽年老但仍怀抱梦想,渴望有人传授高深学问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对知识传承的渴望。

唐桂芳的《留别程舜卿诸公》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造诣,更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传达了对友情和理想的珍重,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使其成为研究元末明初文学的重要文献。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成就,也在思想上给予了读者深刻的启示。]}
《留别程舜卿诸公》:别离中的深情厚谊与人生哲思

唐桂芳的《留别程舜卿诸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将别离的哀愁与人生的哲思完美融合。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颗晶莹的珍珠,串联成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面。

首句”送客短长亭”,便已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别离的场景。长亭,这个古时候离别时必经之地,此刻却显得如此凄凉。送客二字,更是将这份凄凉推向高潮。然而,诗人并未陷入无尽的感伤之中,而是用”那忍听”三字,巧妙转折,将读者的情感引入下一个层次。这种跌宕起伏的节奏,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张力,令人回味无穷。

“时光双鬓白”,这句诗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沧桑。岁月无情,即使是青春少年,也难逃被白发取代的命运。这是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也是对逝去青春的一种无奈叹息。诗人以此开篇,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

“吾道一毡青”,诗人以青布为喻,表达了自己虽年华老去,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一毡青”,不仅仅是色彩的象征,更是诗人精神风貌的写照。它告诉我们,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只要心中有着不变的信仰,就能保持那份青涩与活力。

“落日心还壮”一句,则是对前文的有力回应。夕阳西下,象征着一天的结束,同时也是新的开始。诗人以壮志未酬的心态面对这落日余晖,展现出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无疑是对人生的一种美好期许。

最后两句:”微风酒易醒”, “扬雄空老去”,则巧妙地运用了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酒后容易醒来,象征着生活的短暂与虚幻;而扬雄虽年老,仍怀壮志,则表达了对知识与智慧的尊重。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深邃的问题:如何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实现无限的自我?

这首诗不仅是对友情的颂歌,更是一种对人生哲学的探索。它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每一份情谊,因为它们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让我们一起品味唐桂芳先生的智慧与深情,让诗歌的力量温暖我们的心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