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相吞已可吁,城中高下井皆枯。
此时斗水钱三百,山客苞封致一壶。
越饥谣六首·其六
西望繁华旧凤城,隔衣带水自升平。
越乡三月未春意,渐死渐空无哭声。
注释与解析
- 西望繁华旧凤城:“西望”表示作者的目光向西望去,“繁华”指过去的城市曾经繁华昌盛,“旧凤城”指的是过去的杭州,历史上曾是南宋的都城,有凤凰涅槃的寓意。
- 隔衣带水自升平:“隔”是隔着的意思,表示虽然距离遥远但仍然能感受到对方的繁荣和安定;“衣带水”指南宋时期的钱塘江,因形似衣带而得名,也暗示了杭州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 越乡三月未春意:这里的“越乡”,泛指浙江一带;“三月”指的是春天,但因为战乱和饥荒,这里的春天并没有带来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 渐死渐空无哭声:“死”在这里指的是人口锐减或经济衰退;“空无”形容了战后的荒凉景象,没有了往日的喧嚣和繁华。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杭州过去繁荣景象的描述,表达了对当时战争和饥荒给当地带来的破坏的深切同情。诗人通过描绘西望的繁华旧城、隔衣带水的升平景象以及越乡三月未见春天的景象,深刻反映了战乱给人民生活造成的极大困扰和苦难。最后一句更是直击主题,用“空无哭声”这一形象的描写,传达出了一种深深的悲哀和无奈。整体上,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损失,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重建美好生活的期望。
洪焱祖的《越饥谣六首·其六》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战争与饥荒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图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重建美好生活的决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