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深秋月明,幽人见月偏多情,伐木赓诗求友生。
我亦弹琴不成调,风清露冷越江横。
【解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在天台山的幽静环境中,以拟古的手法,自比幽人,借幽人来抒发胸臆。全诗五言八句,首二句写景,次二句抒情,末二句写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伐木赓”三字,是关键所在。“伐木”即伐木为薪,用木材来烧炭;“赓”是继续的意思。这里指诗人用砍伐下来的木柴来取暖。
“我亦弹琴不成调”,意思是说,我也弹奏不了琴曲,音节不和谐。“风清露冷越江横”,意思是说,风清露冷的时候,越王的江山横卧在大江之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无法弹奏出美妙的乐曲来,只有越王的江山横卧在大江之中。“风清露冷越江横”一句中,“越江横”与前面的“伐木”相照应,说明诗人在寒冷的秋夜中,只能砍伐木材来取暖,没有心情去欣赏月色。“越江横”三字,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诗人通过写自己伐木、弹琴、听琴等动作和心情,表达自己对友人杨景羲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友人才华的羡慕之情。
【答案】
《次韵答天台杨景羲》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天台山所作的一首题画诗。诗人通过描写自己伐木、弹琴、听琴等动作和心情,表达自己对友人杨景羲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友人才华的羡慕之情。
译文:
天台山的秋天月亮明亮,幽居的人见到月亮多情,伐木唱歌寻求朋友。
我也不能弹奏出优美的琴声,风清露冷越王的国土横卧在大江之旁。
赏析:
此诗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至嘉泰二年(1202)间,诗人在天台山期间所作。范成大一生足迹遍及天下名山大川,而天台山则是他游历得最久、感情最深的地方。范成大曾说:“余昔游天下名山,唯天台山水犹有未识者,然其高旷之气,已如见前贤矣。”可见他对天台山有着特殊的情怀。
此诗是诗人在天台山时所作,当时正值深秋。诗人描绘了一幅深秋天台山月夜幽人伐木、唱和、弹琴、听琴的画面,表达了他游历名胜时的感慨之情。诗中以幽人、伐木、赓歌、弹琴四组意象,将诗人与杨景羲联系起来,并借此抒写自己的情怀。诗人通过描写自己伐木、弹琴、听琴等动作和心情,表达自己对友人杨景羲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友人才华的羡慕之情。
诗歌首二句写景,次二句抒情,末二句再写景。首两句写秋夜月下的天台山幽美景色,次两句写诗人在秋夜里伐木、唱歌、弹琴的情景,末二句写诗人在寒夜中听到越王的国土横卧在大江之旁时所发出的感慨。这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平实自然,风格质朴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