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锸陇头春雨,鸣榔浦口黄昏。
谁道南阳渭水,不似桐江鹿门。

徐贲的《徐山人耕渔轩》是一首充满田园诗意的诗作,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农人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下面将逐句解读这首诗:

  1. 荷锸陇头春雨:描述了一个农夫在春季雨后耕作的场景。“荷锸”指的是扛着铁锹,这是古代农民常用的工具,用于开垦土地。“陇头”是指田间地头,而“春雨”则暗示了春天的湿润与生机。这一句通过简洁的描述,勾勒出了一幅春耕图,展现了农耕文化的勤劳与朴实。
  2. 鸣榔浦口黄昏:描绘了渔民在傍晚时分使用榔头敲击渔船的场景。“鸣榔”是渔民用榔头敲打渔船发出的声音,以驱赶鱼群。“黄昏”则点明了时间,即傍晚时分。这句诗通过声音和时间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生动的氛围,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渔民劳作的艰辛与喜悦。
  3. 谁道南阳渭水:表达了对渭水景观的评价。“南阳”指的是中国的一个地区,而“渭水”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河流之一。这一句似乎在质疑那些认为其他地方不比渭水更美的观点,强调了诗人对家乡河流的珍视和自豪。
  4. 不似桐江鹿门: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家乡的认同感。“桐江”也是一条著名的河流,而“鹿门”则是位于南阳地区的一座著名山岭。这一句通过比较两个地方的不同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这首诗还体现了元代文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他们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简单生活的怀念。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心态,即人们渴望摆脱官场的束缚,寻求一种更为自由、自然的生活方式。

《徐山人耕渔轩》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示了元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社会风貌。它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篇,更是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和赏析,可以更好地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