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台千尺梵王家,云淡秦淮月映沙。
天雨宝华今不见,空闻人唱后庭花。
【注释】
雨华台:即雨花台。
秦淮:古称南京秦淮河。
宝华:指佛家经卷或宝物。
后庭花: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艳事。
【赏析】
雨华台:即雨花亭。在江苏省南京市,相传南朝梁武帝时在此设“听讼亭”,后人因名其亭为“听讼亭”。唐代改称“雨花台”。雨花台是一处著名的风景游览区,也是纪念性建筑群。这里原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御碑亭,后来改为江南最大的一座公园。1927年,毛泽东曾在此讲演。1946年改名为“雨花台公园”;1958年辟为公园;1960年更名为雨花台风景区。
雨花台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的钟山风景名胜区内,东、西分别与玄武湖和鸡鸣寺相邻。它不仅是一处风景旅游区,而且是一处重要的革命遗址。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巍台千尺梵王家,云淡秦淮月映沙。
天雨宝华今不见,空闻人唱后庭花。
雨花台,又称“雨花阁”,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7)。据《建康实录》记载:当时在台城内的石子岗上建了一座“听讼楼”,又名“雨花楼”、“雨华台”。因为“听讼”一词,有“聆听民意,听取民声”的意思,所以取此名。
“听讼楼”之名一直被用至明代。据明嘉靖《南京通志》载:“洪武元年,以‘听讼’二字不雅,改作‘雨华’。”又据清康熙《南京城图考》记载:“明初,金陵城垣外有雨华台……台高千丈,上有楼阁,名曰‘听讼’。……万历间,改称雨华台。”从这些记载来看,雨花台的名称由来已久。
雨花台的得名,还有一个典故。传说南朝梁武帝非常信奉佛教,他经常到这座听讼楼上去聆听百姓的诉求,并为他们解决纠纷。因此人们就把这座楼叫做“听讼楼”。后来,因为这座楼的建筑十分华丽,人们便把“听讼楼”改成了“雨花台”。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
诗的前两句“巍台千尺梵王家,云淡秦淮月映沙”。这两句诗写的是雨花台的高远和美丽。雨花台位于南京市东郊的紫金山南麓,海拔约30米左右。站在台上俯瞰南京城,只见远处的钟山苍翠欲滴,脚下的秦淮河碧波荡漾。雨花台的四周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景色宜人,美不胜收。这里的云雾缭绕,阳光照射下更显得神秘莫测。诗人站在雨花台上眺望远方,只见月光洒在秦淮河的沙滩上,宛如一朵朵白云在空中飘荡。
诗的第三句“天雨宝华今不见,空闻人唱后庭花”。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在雨花台上所见到的景象。诗人站在台上仰望天空,只见天空中乌云密布,雷声隆隆。就在这时,一阵大雨从天而降,仿佛天地之间都弥漫着一股神奇的气息。然而,当诗人抬头望去时,却发现天空中的乌云已经散开了,太阳也重新露出了笑脸。诗人不禁感叹道:原来是一场暴雨啊!于是,他听到有人在唱歌:“后庭花,后庭花,红艳艳……”原来这些人正在为这场暴雨而欢呼雀跃呢!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