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朝廷七十年,楼台无地榻萧然。
清名当与温公并,只欠河南二顷田。
【注释】承旨:指代诗人。野庄:指作者的家,位于郊野之中。董公:作者的朋友董敦颐(1002-1073),字仲达,号南溪先生,建州浦城人。清节:清廉的操守、气节。孚闻之:使人们传颂。缙绅:官员的通称。纪以八诗:即写八首诗歌来纪念。
【赏析】
此诗是诗人朋友董敦颐为怀念其祖上世代在江西德安县做官的董氏家族,特意撰写了这八首诗,来歌颂董氏家族世代为官、忠廉清正的美德,并以此激励子孙后辈效法祖辈,继承这种优良传统的。
第一句“不负朝廷七十年”,说的是董氏家族自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开始,到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954年)止,共为官七十年,在这期间,他们一直忠心于国家,没有辜负朝廷的信任和重用。“承旨”一词出自《旧唐书·陆贽传》,原意是指皇帝的旨意或命令。这里借指董氏家族世代在朝廷中担任要职,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第二句“楼台无地榻萧然”,则是说自从董氏家族世代在朝廷中担任要职以来,他们的家业已经变得非常丰厚,以至于连房子都盖得有好几层,而他们自己则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楼台”指的是房屋,也可以用来比喻富贵荣华的生活。“无地”指的是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以盖房子。“榻”指的是卧具,用来比喻生活用品。“萧然”是形容一个人穷困潦倒的样子。这句话表达了董氏家族虽然拥有丰富的财产,但却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体现了他们忠于朝廷、清廉自守的品格。
第三句“清名当与温公并”,则是说董氏家族的名声应当与唐代的名相王安石一样高。“清名”指的是清白美好的名声,“温公”指的是王安石的字号,也作王文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因主持变法而成为宋代著名的政治人物。这里的“并”,是并列之意,表示两者地位相当。这句话表达了董氏家族世代为官、忠诚于朝廷的精神风范,以及他们在历史上所享有的崇高声望。
最后一句“只欠河南二顷田”,则是说董氏家族虽然有着如此清白美好的名声,但他们所欠缺的就是那两顷田地了。“河南”指的是宋代河南省的简称。这里的“二顷田”指的是两亩田地,也可以用来比喻一个人的财富。这句话表达了董氏家族虽然拥有丰富的财产,但却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同时也暗示了他们对名利的追求并不是出于贪婪之心,而是源于对朝廷的忠诚和对清廉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