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才不数见,世固未易识。
如玉在荆山,落落混于石。
沈君义兴彦,恨我未良觌。
陆子不妄交,称许斯为得。
况有阙里孙,延之致经席。
比聆道吴阊,捧檄建德国。
高歌诵唐虞,诸子有矜式。
严滩浩烟霞,山水澄鲜碧。
暇日一登临,清赏慰愁寂。
【注释】
清才不数见,世固未易识。
如玉在荆山,落落混于石。
沈君义兴彦,恨我未良觌。
陆子不妄交,称许斯为得。
况有阙里孙,延之致经席。
比聆道吴阊,捧檄建德国。
高歌诵唐虞,诸子有矜式。
严滩浩烟霞,山水澄鲜碧。
暇日一登临,清赏慰愁寂。
【赏析】
《送沈彦楚》,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诗人以清正之才,自视甚低,对好友寄予深厚的感情。全诗四联:首联点出友人的清正之才能与世人难识的遗憾;颔联借“玉”喻人,赞美友人如玉一般晶莹洁白,又似“落落”混于石,指其志洁行廉;颈联写诗人自己不愿与俗人为伍,而与贤德之士为伴;尾联则写诗人欲与友人共赏美景,以解忧愁。
第一联“清才不数见,世固未易识。”意思是说,像你这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很少能见到,世间本来就难以识别你。这两句是说自己和沈彦楚交往的机会不多,因此相见恨晚。“清才”,即清高的才能。“数见”,多次见面。“世固未易识”,意为:世上本来就难以识别。
第二联“如玉在荆山,落落混于石。”意思是指沈彦楚就像一块美玉,虽然光彩照人,但却隐藏在深山之中,不为世人所知。这里的“荆山”指的是楚国的荆山,相传屈原曾在此投江自沉,因此被后人视为忠义的化身。沈彦楚的清贞廉洁、忠诚正直的品质与屈原相似。然而,这样的高洁品质却常常不为世俗所理解。这两句诗通过比喻,将沈彦楚的高洁品质与屈原相提并论,表达了诗人对沈彦楚的崇敬和对其遭遇的同情。
第三联“沈君义兴彦,恨我未良觌。”意思是说,沈君您是一位正义之士,而我却没有机会与他相见。“义兴”,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附近。“彦”,这里指人才或贤者。这两句诗人表达了对沈彦楚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未能与之相见的遗憾。
第四联“陆子不妄交,称许斯为得。”意思是说,像陆羽这样的人是不会随便结交朋友的,只有真正懂得他的才华的人才会给予高度评价。这句诗中,陆羽是指唐代著名的茶学家、农业科学家陆羽,他的著作《茶经》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部茶学专著。这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结交真正朋友的重视以及对那些能够真正理解和欣赏自己才华的人的赞赏。
第五联“况有阙里孙,延之致经席。”意思是说,况且还有你的老师门下的学生,邀请我去讲学。“阙里”指的是孔子的故乡曲阜,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发源地。“门下孙”指的是孔子的门徒弟子们。这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向这些儒家学者请教学问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孔子以及儒家文化的尊重和崇敬。
第六联“比聆道吴阊,捧檄建德国。”意思是说,现在正在聆听先生讲解《周易》,同时我也奉诏去建康担任官职。“道吴阊”指的是苏州一带地区。“建德”是指当时的首都建康(今南京)。这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即将离开家乡去建康上任的心情以及对于建康这个繁华都市的向往。
第七联“高歌诵唐虞,诸子有矜式。”意思是说,我要高声歌颂唐尧、虞舜的圣明治理和先王之道,希望你们这些年轻人以此为榜样。“唐虞”,指的是传说中的古代两个圣明的君主,他们以仁政著称于世。“诸子”在这里指年轻一代或者同辈之人。“矜式”意为值得效仿或者成为榜样。这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古代圣王治国理念的推崇以及对年轻人的期望和鼓励。
第八联“严滩浩烟霞,山水澄鲜碧。”意思是说,眼前这个严滩的景色多么壮观啊!“严滩”指的是一处险峻的河流急流之地,也指代诗人所在的这个地方。“烟霞”指云雾缭绕的景象。“严滩”的景色如此壮观,让人心旷神怡。“山水”指自然风光中的山和水,“澄鲜碧”意指清澈明亮、碧绿如洗。这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九联“暇日一登临,清赏慰愁寂。”意思是说,闲暇的时候我也会登上高处欣赏美景来排遣心中的忧愁和寂寞。“暇日”意为空闲的日子或者闲暇之时。“清赏”意指美好的欣赏活动。“慰愁寂”意为排遣心中忧郁和寂寞。这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景色的欣赏以及对排遣内心忧伤和寂寞的渴望。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沈彦楚的赞美和对自身经历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诗人对于友情、学识、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于人生态度的积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