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扫居室,既扫尘复生。
性癖颇爱净,去尘心乃清。
居间虽少事,处世岂无营。
弱子在襁褓,几时堪使令。
蹉跎叹光景,困守限户庭。
非无四方志,边隅未休兵。
遥闻官军出,尽毁徐州城。
朱门与碧牖,回首成榛荆。
江淮及闽越,寇盗之所经。
人民苟全活,奔走不得宁。
眷兹蓬庐下,栖迟聊慰情。
但当勤洒扫,读书饱藜羹。
万事委天运,何必求荣名。
扫室:打扫屋子。
译文:每天都打扫屋子,虽然已经清扫了灰尘但尘土又再生起。
注释:日日、既、性癖(pǐ)、去尘心乃清:每日、已经、喜爱干净、去除尘埃后心情才清明。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每日都打扫房间的情景,尽管他每天都努力地清除房间里的灰尘,但尘土却总是重新出现。他非常喜爱干净的环境,因此去除尘埃后心情才变得清新。然而,他身处一个少事的环境中,但他对世间的事情并不关心。他在襁褓中的小儿子,他何时才能让他去做一些事情呢?他感叹岁月流逝,困守在狭小的房内。虽然他并没有放弃四方志向,但边疆尚未停息战火。他听说官军出征,徐州城被毁。他回首望去,曾经繁华的宅院如今已成荒废之地。江南和闽越地区是贼寇经常经过的地方,人民生活艰难,他们不得不奔波而不能安宁。他眷恋着那个简陋的住所,在那里过着隐居的生活以安慰自己。他只需要勤于打扫房屋,读书并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他相信所有的事务都交给天意安排,没有必要追求名声。
译文:居间虽少事,处世岂无营?
注释:居间:居于中间。少事:事情不多。处世:处理世事。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中琐事的看法。他认为虽然生活中有很多杂事,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事情都是重要的。诗人认为,生活中的很多细节并不值得我们过于关注和投入精力。他相信,即使这些事情不多,我们也应该能够处理好。
译文:弱子在襁褓(qiǎng bǎo)中,几时堪使令?
注释:弱子:婴儿。襁褓:包裹婴儿用的布带,代指婴儿。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婴儿的场景。诗人描述了这个婴儿在他年幼时期的样子,以及他何时能够被允许做一些事。诗人表达了他对这个婴儿的关心和爱护之情。他认为这个婴儿还很小,需要得到充分的照顾和关爱。他希望这个婴儿能够得到足够的关爱和照顾,以便他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被允许去做一些事情。
译文:蹉跎叹光景,困守限户庭。
注释:磋跎(cuō tuó):消磨时间。光景:时光。困守:受到困境。户庭:家门。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他对生活的无奈。诗人感叹时间的流逝,他感到自己的生活受到了限制。他感到被困在一个小范围内,无法自由地行动。他感到自己的生活充满了困扰和困境。他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处境,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目标。
译文:非无四方志,边隅未休兵。
注释:四方志:有志于天下的抱负或愿望。边隅:边界地区。休兵:停止战斗。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他认为虽然他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但是边陲之地仍然受到战争的困扰。他担忧国家的边疆地区仍然面临着战火的威胁,无法实现和平与安宁。他希望通过努力和奋斗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译文:遥闻官军出,尽毁徐州城。
注释:遥闻:远听。官军:朝廷的军队。出:出征。徐州城:徐州的城池。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官军出征的场景以及带来的后果。诗人听到远方传来的消息,得知朝廷的军队正在出征。这个消息让诗人感到非常震惊和不安。因为徐州城已经被摧毁了,这意味着战争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痛苦。诗人深感痛惜和惋惜之情。他希望能够尽快结束这场战争,让人民过上安宁的生活。
译文:朱门与碧牖(yǒu),回首成榛荆(zhēn jīng)。
注释:朱门:红色的大门。碧牖(yǒu):绿色的窗户。榛荆:灌木丛生。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豪华住宅的景象以及其背后的悲凉和荒凉之感。诗人看到这座豪宅的大门是红色的,窗户是绿色的,这让人联想到富丽堂皇的装饰。然而,当诗人回头望向身后的庭院时,却发现那里变成了一片荒芜的土地,到处都是灌木丛生的野草,没有生机和活力。这种对比使得诗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失落和悲哀。他意识到这座豪宅曾经的主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的只是一片废墟和悲伤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