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二山河路欲迷,荒林败冢转悽悽。
夜深曾过昭陵下,风雨犹疑石马嘶。
【注释】
百二河山:指山河险阻,地势雄壮,用以形容国土辽阔。路欲迷:迷途难辨。荒林败冢:荒芜的树林,倒塌的坟墓。转悽悽(qīqī奇奇):凄凉凄清。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石马:唐昭陵陪葬的石雕动物,形状似马。
【赏析】
此诗是诗人送别好友诸葛子熙时所作。诸葛子熙与杜甫同郡(今四川江油),二人交往甚密。公元760年(上元二年)春,杜甫由成都携家入蜀,寓居梓州(治今四川三台)。诸葛子熙自长安来蜀省亲,杜甫作此诗相赠。
首句“百二山河路欲迷”,写蜀道之艰难。蜀道,古称“褒斜栈阁”,即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诗人用夸张手法,将蜀道比作“百二”,以突出其地势之重要。次句写旅途中所见景象。荒莽的山林中,一座座坟茔、一座座坟墓,显得格外凄凉悲切;而那曾经辉煌一时的昭陵,现在也只剩下了风雨剥蚀的痕迹。“转悽悽”是说这些情景使诗人触景生情,内心感到十分凄凉。三、四两句写夜深人静之时,诗人曾路过昭陵,看到风吹雨打下的石马,仍然发出嘶鸣之声,令人心惊肉跳。
全诗以“百二山河”开篇,点明送别的背景,接着描写了蜀道的艰难以及荒林败冢,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写夜深过昭陵时的惊险情景,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和对自己此行前途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