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叶瓜藤绿满田,数家烟火接平原。
溪分秋水绕孤屿,山障夕阳明半村。
访鹤客来松下径,扫花童立竹边门。
居安便是神仙境,何必桃源避世喧。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作,然后结合题目要求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注意分析时既要指出其与原诗不同之处,也要点出其相同之处。

此题的考点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明确题目的要求,再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写出自己的见解。此题的关键词“绿满田”“数家烟火”“孤屿”“山障夕阳”“松径”“竹边门”。

  1. “芋叶瓜藤绿满田”一句中,“芋叶”是名词作状语,表明了诗人所描绘的是一片绿意盎然的田野;“瓜藤”是名词作定语,形容了田野中生长的瓜藤,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渲染出了一种田园风光,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愉悦。
  2. “数家烟火接平原”一句中,“烟火”是名词作动词,表示了农家炊烟袅袅升起的景象;“平原”是名词作动词,表现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田园风光画卷。这两句描写了一幅美丽的乡村景色,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 “溪分秋水绕孤屿,山障夕阳明半村”一句中,“溪”是名词作动词,描绘出了一幅溪流环绕着小岛的优美画面;“山”是名词作动词,表现了夕阳照耀着村庄的美景。这两句描写了一幅优美的乡村风景,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美好家园的赞美之情。
  4. “访鹤客来松下径”一句中,“松径”是名词短语,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一条通往山间松林的小路;“访鹤客”是名词短语,表现了一位前来拜访隐士的人,暗示了诗人对隐士的仰慕之情。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隐士来访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内心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5. “扫花童立竹边门”一句中,“扫花”是名词作动词,表现了一位少年在花丛中扫地的场景;“竹边门”是名词短语,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一位少年站在竹林旁门前的情景。这两句描写了一幅少年打扫庭院的美丽画面,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6. “居安便是神仙境,何必桃源避世喧”一句中,“居安”是名词短语,表现了诗人居住的安宁之地;“神仙境”是名词短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仙境般的美丽环境;“桃源避世喧”是名词短语,表现了人们追求远离尘世喧嚣的理想境界。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并暗示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世界。
    【答案】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次游山观景中,看到乡村自然景色之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首联以“绿满田”,写田园之景,突出“绿”字,渲染了田园景色的生机勃勃,也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情;颔联用“烟火”、“孤屿”、“夕阳”三个意象,勾勒出乡村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颈联借景抒情,写诗人见到的山林之中的童子,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向往之情;尾联以反问形式抒发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也暗示了他心中的理想世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