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溪南畔小峨嵋,幽磴盘盘上翠微。
路转山亭休客驾,林开云屋挂僧衣。
天池水净涵秋月,石笋峰高障夕晖。
胜地从来隔烽火,却怜人世劫灰飞。
这首诗的原文和注释如下:
游南岩寺
蟾溪南畔小峨嵋,幽磴盘盘上翠微。
路转山亭休客驾,林开云屋挂僧衣。
天池水净涵秋月,石笋峰高障夕晖。
胜地从来隔烽火,却怜人世劫灰飞。
译文:
在蟾溪南岸的小峨眉山,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至翠微之巅。
山路转弯处,山亭中不要驾车离去,树林间飘荡着云屋僧人的身影。
天池的水清澈见底,映照着秋天的月亮;石笋峰高耸入云,挡住了夕阳的余晖。
这个美丽的地方自古以来就远离战火,我对此感到遗憾,因为人世间的灾难已经让这里蒙上了尘埃。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游览南岩寺时所见的自然美景和心境。首句“蟾溪南畔小峨嵋”,以生动的比喻,将南岩比作南边的小峨眉山,勾勒出了一幅山水相映成趣的画面。接下来三句“幽磴盘盘上翠微”,“路转山亭休客驾”,“林开云屋挂僧衣”,进一步描绘了登山过程中所见的景色和感受。诗人沿着曲折的山路向上攀爬,到达山顶后,发现山亭中不要驾车离去,树林间飘荡着云屋僧人的身影。这些细节描绘出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最后两句“天池水净涵秋月,石笋峰高障夕晖。胜地从来隔烽火,却怜人世劫灰飞。”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片美丽之地的珍视和对战争破坏下人间美好事物的惋惜之情。这里的“天池”、“石笋峰”都是自然景观,而“烽火”则暗示了战争的破坏。诗人通过对比和平与战争,表达了对和平世界的向往和对战争带来的破坏的担忧。同时,“却怜人世劫灰飞”也表达了诗人对人间美好的珍惜,以及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同情和无奈。
这首诗通过对南岩寺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战争破坏下人间美好事物的惋惜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世界的向往和对战争带来的破坏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