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马出宛城,羸垂在平陆。
踠迹鴽骀群,弥年困羁束。
圉养无深知,刍粟不满腹。
逸志忘腾骧,枥下成久伏。
一经伯乐顾,终然致天育。
【注释】
良马:骏马。
宛城: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南阳县西。《汉书·张骞传》:“骞从月氏至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历大宛国(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大宛在大宛之西。骞取其善眩者,示汉天子,乃拜骞为搜粟都尉,因得遣。”
羸(léi):瘦弱。
垂:同“陲”,边际。平陆:地势平坦的地方。
踠(yù):绊脚。鴽(pī):跛足。骀(dá)群:一群跛足的马。
弥年:整年。困羁束:受拘束。
圉(yù)养:圈养。
无深知:没有人了解它。知:通“智”。刍(chú)粟:饲料。刍,指草料;粟,指谷类。
逸志:失志。忘腾骧:忘了奔驰。骧,奔跑的样子,这里比喻骏马奔腾的气概。
枥(liè):马槽,马厩。下:低下。
终然:最终。致:达到。
伯乐:春秋时人,相传善于相马,名孙阳。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一匹骏马的命运变化,寄托了诗人对人才被埋没、才能不能得到发挥的感慨。
首句写骏马离开宛城的盛况,接着写这匹马在平陆上受尽拘束,不得舒展。颔联写骥遭困厄,终日不得自由,颈联写骥的悲哀,枥下久伏,无人了解。尾联写骥终于得到伯乐的赏识,得以驰骋天下,终获重用。全诗运用对比手法,以千里驹自比,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诗人抓住骏马一生的不同阶段,分作三段描写,前两段着重表现其壮年时的威武雄姿和不可一世的骄气,后一段则写其一生潦倒,不得施展才华。诗篇以骏马的遭遇为中心事件,贯穿着一条感情线索,即从得意到失意的过程。这种写法使诗歌具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效果。全诗四句,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各两句,形式整齐,节奏鲜明,便于朗诵,也便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