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船湖上载春行,日日花香扇底生。
苏小楼前看洗马,水仙祠畔坐闻莺。
碧桃红杏浑相识,紫燕黄蜂俱有情。
惆怅繁华成逝水,尽归江海作潮声。
【解析】
此诗是杜甫对当时战乱中长安的繁华生活的追忆,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盛世繁华的无限惆怅和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画船湖上载春行,日日花香扇底生。”首句写景,以“画船”起兴,点明时间和地点。第二句写船上人的感受:在春风里泛舟,闻到了阵阵花香。“日日”二字,表明这是经常的事,不是偶尔的一次;“花香”,说明春光明媚、气候宜人;“扇底生”,说明香气扑鼻。第三句写苏小小楼前的情景:看到洗马,听到莺啼。苏小小是南朝齐武帝的小妾,后来成为歌妓。“苏小”二字暗指诗人自己。第四句写坐闻莺语,即听到水仙祠畔的黄莺啼鸣。这两句写出了游赏时的所见所闻,渲染出春天的景色美。
“碧桃红杏浑相识,紫燕黄蜂俱有情。”这两句写游赏时看到的景物:桃花杏花虽然颜色不同,但都十分鲜艳可爱,燕子黄蜂虽小,也都有感情。“浑相识”、“俱有情”,写出了诗人对这些景物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惆怅繁华成逝水,尽归江海作潮声。”结句抒发感慨:过去的繁华像逝去的水一样,最终都将消失,只留下江海里的潮声,表达出诗人对世事无常之感。
【答案】
译文:
湖上的画船载着游人春光行,天天都能闻到花香。
苏小小楼前看到洗马,水仙祠畔坐着听黄莺啼叫。
碧桃红杏虽然不同色,但都很美丽可爱,黄蜂燕子都充满感情。
过去的繁华像逝流的水,最终都将消失,只留下江海里的潮声。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组七绝中的最后一首。全诗通过游赏时所见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过去繁盛时代已一去不复返的无限怅惘之情。
“画船”“春行”,点明了时间与地点。春天,是大自然生机勃勃的季节,万物复苏,万花竞放,到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此时,人们的心情也应该是舒畅愉快的。可是,诗人却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并非因游赏时没有见到什么新鲜的事物而产生,而是由于他看到了一些令他伤感的景物,触发了他的感伤情绪。
“日日”“花香”,都是从感官角度来写春天的美妙。“日日”说明这是经常的事,不是偶尔的一次:花香是春光明媚、气候宜人的结果。“扇底生”,形容香气四溢,弥漫于整座楼阁之中。“看洗马”“坐闻莺”,则具体地描写了诗人在苏小小的楼前所看到的景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觉。
“碧桃红杏浑相识,紫燕黄蜂俱有情。”这两句是说,虽然桃花杏花的颜色不同,但它们却很相似;黄蜂燕子虽小,但都充满感情。这里运用的是比喻的手法,把色彩不同的桃花杏花比作“碧桃红杏”;把颜色不同而形态各异的黄蜂燕子比作“紫燕黄蜂”。这种写法,既形象又生动,使读者能清楚地想象出它们的样子。
“惆怅繁华成逝水,尽归江海作潮声。”结句抒发感慨:过去的繁华就像逝去的流水,最终都将消失,只留下江海里的潮声。这里的“繁华”指的是唐朝前期的繁荣景象。“尽归江海”,既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回顾,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