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惠薛涛三百幅,甚惭何以报琼瑶?
开缄只恐为云去,入手生愁向日消。
难用侯门裁刺帖,只应仙洞写云谣。
知君解绶初归隐,丛桂辞成未敢招。
诗题:谢张别驾惠雪笺
承惠薛涛三百幅,甚惭何以报琼瑶?
开缄只恐为云去,入手生愁向日消。
难用侯门裁刺帖,祇应仙洞写云谣。
知君解绶初归隐,丛桂辞成未敢招。
《谢张别驾惠雪笺》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赠送的厚礼的感激之情和内心的不安。首句“承惠薛涛三百幅”直接点明了赠礼的性质和数量,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次句“甚惭何以报琼瑶”,则表达了诗人的谦逊和不安,觉得自己无法回报这份厚重的情谊。第三句“开缄只恐为云去”,则是诗人担心赠礼的珍贵,害怕它如同云彩一般轻易消逝。第四句“入手生愁向日消”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焦虑,一方面渴望使用这份礼物,另一方面又担忧它会随着阳光的消失而消失。第五和第六句“难用侯门裁刺帖,祇应仙洞写云谣”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他感到自己的地位和能力不足以匹配这份礼物,因此只能将其视为仙人之作,用以表达他的敬意和感激。最后一句“知君解绶初归隐,丛桂辞成未敢招”,则是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和期待,希望友人能够继续保持他的高洁和独立,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愿意追随友人,共同追求高远理想的决心和决心。
《谢张别驾惠雪笺》这首诗作于元末明初时期,作者为张昱,一位生活在动荡时代的文人。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深厚友谊的感激以及对自己地位和能力的反思。同时,诗人通过对赠礼的描绘,也展示了自己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以及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赞赏。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承惠薛涛三百幅,甚惭何以报琼瑶”就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首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的厚爱和自己的谦逊之情。诗人称薛涛的诗为“琼瑶”,这不仅是对诗歌本身的高度赞美,也是一种谦虚的说法,表明自己无法完全理解或欣赏这种艺术形式。在后文的诗句中,诗人不断重复“何以报”、“惭愧”等词,强化了他对这一厚爱所感受到的压力和不安。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也显示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于艺术的尊重。
[20^] 张昱的这首《谢张别驾惠雪笺》是一首充满深意的古诗,其内容和风格都展现了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诗中既有对友人深情的感谢,也有对自身身份和地位的反思,更蕴含着对艺术和自然的热爱与赞美。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研究元明之际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
这首诗出自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张昱之手,诗名《谢张别驾惠雪笺》,现为您详细赏析这首诗的内容和含义:
- 诗歌原文及翻译:
- “承惠薛涛三百幅”:您慷慨地赐给我薛涛三百幅诗笺。
- “甚惭何以报琼瑶”:我感到非常惭愧,不知道如何回报您的厚爱。
- “开缄只恐为云去”:打开这诗笺,我只怕它会像云彩一样飞逝。
- “入手生愁向日消”:拿起这诗笺,我心里不禁生出许多忧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忧愁也随之消散。
- “难用侯门裁刺帖”:我恐怕难以用世俗的方式去处理或回应这份珍贵的礼物。
- “祇应仙洞写云谣”:我只应该将这份礼物当作仙家之作来欣赏。
- “知君解绶初归隐”:我知道您已经解开官印,开始归隐生活。
- “丛桂辞成未敢招”:虽然我已经完成了我的告别之作,但我仍然不敢接受您的邀请。
- 关键词解析:
- 雪笺:薛涛的诗笺以其洁白如雪而得名,象征着纯洁和高雅。
- 琼瑶:形容诗歌之美,如同美玉般珍贵。
- 侯门:指权贵之家,暗示诗人的社会地位与他的能力不符。
- 仙洞:指仙境之地,比喻诗笺的艺术价值超越了尘世。
- 丛桂:指桂花,常用于象征高尚的品质。
- 云谣:指天上的云彩,比喻诗人将诗笺视为天外之物,难以触及。
- 诗歌背景:
- 此诗作于元末明初,张昱身处动荡的时代,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朋友深厚的感情和对艺术的尊重。
- 薛涛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歌著称,张昱通过提及薛涛,表达了对这位女性诗人的敬仰。
- 主题探讨:
- 友情: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友情和感激之情。
- 艺术价值:诗人通过赞美薛涛的诗笺,表达了对艺术的高度评价和对美的向往。
- 自我反省:通过描写自己面对珍贵礼物时的不安和矛盾,诗人也反映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感。
- 文化意义:
- 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那个时代文人生活状态的一种反映。它揭示了文人在动荡时代中的心理状态和精神追求。
- 薛涛的形象在诗中得到了突出,她不仅是一位诗人,更是文化的象征,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成就和个人才华。
张昱的《谢张别驾惠雪笺》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和艺术欣赏。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诗歌本身的美,还可以深入理解元代文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那个时代文人生活状态的一种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