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西北来,惊沙对面起。
人马暗相失,咫尺已千里。
【注释】:
朔风:北风。
惊沙:被风吹起的黄沙。对面起:指黄沙迎面扑来。
人马暗相失,咫尺已千里:马和人相互看不到对方,但相距很近;一匹马跑出去,另一匹马可以跑上千里之外,形容距离之远。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边塞诗。全诗以“塞”字为线索,通过写景抒怀,表现了边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戍边生活。诗中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边塞荒凉萧瑟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战争的强烈谴责之情。
首句“朔风西北来”,点明季节和气候特征。“朔风”是指北方的寒风,“西北来”暗示着寒冷而干燥的气候条件。这里的“朔风”既指实际的自然现象,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接下来一句“惊沙对面起”。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将黄沙比作敌人,用“对面起”来形容黄沙迎面扑来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边塞荒凉萧瑟的景色。
第二句“人马暗相失”,进一步描绘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在这里,“人马”指的是边疆的士兵和马匹,而“暗相失”则是指他们相互之间的视线被阻隔或被黄沙遮挡,无法看到彼此。这种描写既反映了边塞环境的恶劣,也表达了诗人对士兵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第三句“咫尺已千里”,进一步强调了边塞距离之远。这里的“咫尺”是指很近的距离,而“千里”则是指很远的地方。通过对比近与远的距离,诗人强调了边塞地理位置的偏远以及士兵们面临的困境。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边塞荒凉萧瑟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士兵生活的艰辛和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对战争的强烈谴责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