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谁免死,贵足留其名。
三良殉秦穆,慷慨平生情。
一诺奉明主,千秋共哀荣。
从容就长夜,斯人岂偏生?
所以黄鸟诗,至今颂遗声。

三良诗

百岁谁免死,贵足留其名。

三良殉秦穆,慷慨平生情。

一诺奉明主,千秋共哀荣。

从容就长夜,斯人岂偏生?

【注释】:

百岁谁免死:一百岁的人,谁能免于死亡呢?

贵足留其名:尊贵的地位足以使他的名字永垂不朽。

三良殉秦穆:三个忠良之士为了报答秦穆公的深恩厚遇而自尽。

慷慨平生情:他们怀着激愤不平的心情,为国事而死。

一诺奉明主:他们以忠诚报国为重,许下的诺言,就是效忠于明君。

千秋共哀荣:他们虽死,但英名与国家永远相随。

从容就长夜:他们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仍能泰然处之,从容不迫地面对死亡。

斯人岂偏生:这种人难道只有我们才生吗?(指那些为国家、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所以黄鸟诗,至今颂遗声:所以,那些歌颂黄鸟的诗歌,至今仍在流传,赞颂着那些献身国家的仁人志士。

【赏析】:

《三良诗》是汉乐府民歌中的一篇作品。据《史记·李斯列传》载:秦穆公卒后,其子秦康公即位。当时,晋国正想趁机攻秦,于是派孟明视等率军伐秦,并约定说:“若七日之后还不进兵,则秦国必亡。”孟明等人至秦,秦穆公已死,大臣们拥立襄公,孟明等遂还。穆公死后,太子出逃,由大臣们扶立襄公。这时,公子絷从晋回来,向襄公请求继承父亲的位子。襄公不同意,公子絷便杀了襄公,自立为王。公子絷即秦出公。公子絷即位后,要杀死他的儿子雍(即后来的秦怀公),雍逃到晋国。晋国把雍藏在梁城。后来,晋惠公去世,儿子文公回国执政,又要把雍放回秦国。大夫百里奚建议说:“秦穆公对三良有知遇之恩,如今三良为报德,情愿赴死。”文公听后大为感动,于是派人去请百里奚、杜氏和里氏三人来。三良来到秦国,秦文公把他们安置在丰邑,让他们侍奉自己。过了一年多,百里奚死了,秦文公十分伤心,亲自前往吊唁。三良也自杀了,临死之前说了这样的话。

这首汉乐府民歌描写了三良为报秦穆公的恩德而自尽的故事,表现了他们的忠诚和爱国精神。

诗中“百岁谁免死”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他认为人的一生都是难免一死的,但是,人们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名誉、地位或家庭幸福而活着;有的人则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因此,人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对国家、民族负有一定的责任。诗人的这种思想,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格。

“贵足留其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忠臣良将的赞赏之情。他们认为忠诚于国君是一种崇高的品质,也是赢得荣誉和尊严的重要因素。诗人通过对三良的歌颂,赞美了他们的忠诚和爱国精神,也表达了他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

“一诺奉明主”四句,描绘了诗人对于三良的敬仰之情。他们认为,三良为了报效明主而许下了诺言,这种忠诚的行为让人敬佩不已。同时,他们也相信,尽管他们的生命已经走到尽头,但他们的名字和英名会永远伴随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而流传下去。这种对英雄的评价和赞扬,既表现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之情,也反映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关怀。

“从容就长夜”四句,是对三良的惋惜之情。他们虽然英勇无畏,但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却显得异常平静和从容。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诗人认为,这种从容的态度并非因为他们无所畏惧,而是因为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他们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义的事业,因此,即使面临生死抉择,也能泰然处之。诗人通过这种描写,表达了对三良的敬仰之情和对其精神风貌的赞美。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诗人以三良为线索,通过对他们的描述和评价,展现了他们忠诚报国、勇敢无畏的精神风貌。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英雄们的敬仰之情和对国家、民族的深深关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