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来脚力不胜鞋,竹杖扶行步落花。
待月伴云眠藓石,寻梅陪客过邻家。
粥香瓦钵山田米,雪泛瓷瓯水磨茶。
今日为翁时暂出,此心长只在烟霞。
这首诗的作者是赵会初心,他在老来时因为脚力不济,所以只能依靠竹杖慢慢行走。他喜欢在落花中漫步,享受大自然的美丽。
待月亮升起,他会和云一起在藓石上休息,寻找梅花陪伴客人穿过邻家。他的粥是用山田米煮的,而茶则是用水磨制。
今天他暂时离开家去做一些事情,但他的心却永远留在了烟霞之中。
老来脚力不胜鞋,竹杖扶行步落花。
待月伴云眠藓石,寻梅陪客过邻家。
粥香瓦钵山田米,雪泛瓷瓯水磨茶。
今日为翁时暂出,此心长只在烟霞。
这首诗的作者是赵会初心,他在老来时因为脚力不济,所以只能依靠竹杖慢慢行走。他喜欢在落花中漫步,享受大自然的美丽。
待月亮升起,他会和云一起在藓石上休息,寻找梅花陪伴客人穿过邻家。他的粥是用山田米煮的,而茶则是用水磨制。
今天他暂时离开家去做一些事情,但他的心却永远留在了烟霞之中。
饭饱拂石睡,睡足起闲行。 霭霭孟夏景,新树鸣黄莺。 俯仰玩时物,散诞畅吟情。 只此是真乐,何用求虚名。 注释: 1. 饭饱拂石睡:吃饱了饭靠在石头上打盹儿。 2. 睡足起闲行:睡够了起来漫步。 3. 霭霭:形容云彩密布的样子。 4. 孟夏:农历四月,也指春天的后期。 5. 新树鸣黄莺:新树长出了黄莺在叫唤。 6. 俯仰玩时物:左右观察欣赏周围的景色物品。 7. 散诞:随意自在的样子。 8.
【注解】 年老:年纪大了。心孤:内心孤单。弟兄:这里指兄弟。中峰:即中峰寺,在浙江省天台山,为名胜之一。南屏:即南屏寺,在浙江天台县北。潺湲(chán yuán):水流舒缓的样子。西湖:即杭州西湖,位于杭州市西面。 【赏析】 《寄净慈平山和尚》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于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所作,是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的大意是:年事已高,心中孤寂,想起兄弟;中峰寺里,喜逢南屏寺的住持
【注释】 春潮:指春水。礼普陀:拜佛。普陀山,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浙江舟山群岛。观自在:佛教名词,意即观音菩萨。小白:指小白龙。华山: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市。频伽(piángā)声里现全身:梵语译音。“频伽”是梵语“阿须摩”(āsīmō)的汉音译,意为妙音、天乐。“声里现全身”指观音菩萨的化身。 【赏析】 这首《送僧礼普陀》,作者为唐代诗人李白。此诗是作者赠给一位僧人的诗作。
【解析】 题干要求是“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一道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题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分析其含义。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本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写的是山居生活,表现了作者闲适的生活情趣。 绝句八首 其二:“年老安居养病身,日高犹自未逢人。”意思是说年纪大了,在家安养身体
【注释】 1.山舍:山中草堂。无聊:无所用心,无所得。卧迟:卧着不迟。因君:因为你。去年时:去年的时光。2.豆花棚:以豆花为装饰的凉棚。分榻:同榻而卧。月落松梢尚咏诗:月光从松树上落下,还在那儿吟咏诗歌。3.赏析: 【译文】 我住在山中草堂,无事可做,夜里睡得迟。你还记得去年此时吗?我们曾一同在豆花凉棚下分枕而眠;现在,月亮已经落到松树梢头,你还在那儿吟诵着诗句。 【赏析】 这是一首写友情的诗
注释:在玉堂(皇宫)里,银烛通明,笙歌通宵,金谷(洛阳地名)的豪华之家,也不过如此。与这相比,还不如道人茅屋中,独自欣赏晴月下的梅花。 赏析:此诗写诗人对道人茅屋清贫生活的羡慕。首句“玉堂银烛笙歌夜”,是说诗人身居华贵之地,却过着寂寞无聊的生活;而诗人所仰慕的高士则住在简陋的茅屋里。二句“争似”,是说诗人更羡慕高士的清苦生活,三、四句“道人茅屋”和“晴月梅”,都是高士的写照,也是诗人自己的写照
诗句解读 1. 浮世光阴有几何? - “浮世光阴”指的是世间的时光。在这里,诗人在反思时间的无常和短暂。 - “谁能挈挈又波波”描述了时间的迅速流逝,就像波浪一般不可捉摸、无法把握。 2. 厨空旋去寻黄独。 - “厨空”意味着家中没有食物,需要外出寻找食物。 - “黄独”通常指一种植物,这里可能是比喻或象征。 3. 衲破方思剪绿荷。 - “衲破”可能是指衣物破旧,需要修补。 -
注释:天湖水碧绿如琉璃,山环绕如锦绣障墙般红。眼前的景物本来就是眼前的景象,又为何要叉着手问禅宗大师? 赏析:本诗是诗人在庐山的观感之作。首句写景,用“湛”字写出了湖水之清澈,用“琉璃”二字写出了湖面的颜色。接着写山,“霞雾山围锦障红”中的“霞雾”和“锦障”两个词语,形象地描绘出了庐山云雾缭绕、峰峦叠嶂的美丽景色。最后两句则是诗人观景之后的感想,他认为眼前的美景已经足够吸引人
诗句释义与翻译: 1. “屋借云边两载居” -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生活环境。诗人将住所建在云端之上,享受着超脱尘世的自由生活。 2. “晴原无事便携锄” - 此句反映了诗人对农事活动的热爱和积极参与的态度。无论晴空万里还是雨后初晴,他都会拿起锄头,亲自参与耕种活动。 3. “和香采得邻家菊” - 这里的“和香”可能指的是菊花的香气,而“邻家菊”则表明了诗人从邻居那里采集菊花的行为
【注释】: 田地无尘长不扫,柴门有客叩方开。 雪晴斜月侵檐冷,梅影一枝窗上来。 【赏析】: 此诗写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雪晴斜月侵檐冷”,描绘了雪后初晴的夜晚,斜月照在庭院中,显得清冷幽静。诗人独自坐在院子里,欣赏着窗外的美景,心中充满了喜悦和安宁。第三句“梅影一枝窗上来”则将目光转向了梅花。梅花在寒冷的冬日里绽放,象征着坚韧和高洁。诗人看到窗外的梅花
溪岩杂咏 结草便为庵,年年用覆苫。 纸窗松叶暗,竹屋藓花粘。 麦饭惟饶火,藜羹不点盐。 生涯随分过,谁管世人嫌。 注释: 1. 结草便为庵:意思是说只要有个地方可以安身就满足了。 2. 年年用覆苫:每年都要使用覆盖的草来盖住庵,表示对庵的依赖和保护。 3. 纸窗松叶暗:纸糊的窗户外面是松叶,显得有些昏暗。 4. 竹屋藓花粘:竹子编成的屋子外面长满了苔藓,给人一种岁月的痕迹感。 5. 麦饭惟饶火
【注释】 1. 溪岩:山间溪流的岩石。杂咏:诗歌体裁,即对山水自然景观的吟诵。 2. 翠岑:青翠高大的山峰。 3. 鹤群冲鹘散:一群白鹤飞起后像被鹘(一种猛禽)追赶分散开来。 4. 树影落溪沈:树叶在溪水中倒映着,随着水波荡漾而逐渐下沉。 5. 药苗香易寻:草药植物生长在山林中,气味芳香容易寻找。 6. 澹烟斜日暮:淡薄的烟和斜射的日光,黄昏时分。 7. 红叶半岩阴
溪岩杂咏 红日半衔山,柴门便掩关。 绿蒲眠蓐软,白木枕头弯。 松月来先照,溪云出未还。 迢迢清夜梦,不肯到人间。 译文: 红日半隐于山,柴门便已关闭。 绿蒲如同柔软的褥子,白木枕头轻轻弯曲。 松树的月光先照耀过来,溪上的云彩还未散去。 遥远的夜晚,我独自在梦中游荡,不愿回到尘世。 注释: 1. 红日半衔山:太阳快要落到山后面去了。 2. 柴门便掩关:用柴门关上。 3. 绿蒲(pú)
闲咏 吾家住在霅溪西,水满天湖月满溪。 未到尽惊山崄峻,曾来方识路高低。 蜗沿素壁粘枯壳,虎过新蹄印雨泥。 闲闭柴门春昼寂,青桐花发画胡啼。 注释:我家住的地方在浙东的霅溪西岸,湖水清澈见底,天空倒映在水中,月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我刚到的时候,被这里的山景深深吸引,只见山路崎岖,险峻异常;后来我多次来这里,才真正领略了这条道路的高低起伏。沿着墙壁爬着的是一些蜗牛,它们的背上粘满了干枯的壳
【赏析】 这首诗以闲适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闲适的山林景色。诗人在柴门之外,欣赏着山间鸟儿的自在往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他感叹尺璧易求而千丈石难购,黄金难买而一生闲适更难求。在雪消之后,他听到了寒瀑的声音,看到了秋林中的远山。在清昼时分,他感受到了古柏烟销后的宁静与祥和。最后,他感叹是非纷扰,无法到达白云间的宁静之处。 首句“柴门虽设未尝关”,描绘了一幅柴门之外的宁静景象
【注释】幽居:指隐居。苔厚林深草木薰:苔藓厚重,林木幽深,草木芳香。山色雨晴常得见:山色在雨过天晴后常常能看得清。市声朝暮罕曾闻:市场上的喧闹声音在清晨和傍晚很少听到。煮茶瓦灶烧黄叶:用瓦罐煮茶时,茶叶变黄。补衲岩台剪白云:缝补衣服时,剪下飘动的白云。 【赏析】此诗描写诗人隐逸生活的闲适之趣。前两句写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怡然自得;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的看法,认为人生难得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