苞苴贿赂尚公行,天下承平得未能。
二十四官徒獬豸,越王台上望金陵。
《书台门》是一首元代诗人无名子的作品,以下是对其的逐句释义:
- “苞苴贿赂尚公行”:这里的“苞苴”指的是贿赂,而“公行”则意味着公开进行。这句话表达了在天下承平的时代,仍有人利用公共权力进行贿赂活动。
- “天下承平得未能”:这里的“承平”指的是国家安定、政治清明的状态,而“未能”则意味着尚未能彻底根除这种腐败现象。这句诗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状况的担忧和失望。
- “二十四官徒獬豸”:这里的“二十四官”可能是指朝廷中的所有官员,而“獬豸”则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能够辨别是非曲直。这句诗通过比喻,指出虽然朝廷中有众多官员,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却如同獬豸一样,无法分辨是非,仍然被贿赂所蒙蔽。
- “越王台上望金陵”:这里的“越王台”是一座古代的瞭望台,而“金陵”则是今天的南京。这句诗表达了作者站在越王台上,眺望远方,感叹自己身处的国家依然面临着腐败和危机。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强烈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腐败现象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它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批评,更是一种对整个时代的反思和警醒。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观点,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对于社会公正、廉洁以及国家治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