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过筼筜谷,钩衣石角斜。
儗寻龙作杖,拾得上天槎。

注释

题柯敬仲杂画十首:写在柯敬仲的杂画上的诗。

筼筜谷:即筼筜林,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传说中神山上有树木都是筼筜树,所以称它为筼筜谷。

钩衣石角斜:形容岩石的形态。钩衣就是弯曲的岩面。

拟寻龙作杖:想象着用这根龙来当作拐杖。

拾得上天槎:意思是说像天上乘着槎(一种木筏)飞到天上去那样。

赏析

这首诗是题在柯敬仲杂画上的诗。柯敬仲,生卒年不详,字子高,会稽上虞人。曾为永嘉太守,因事下狱死。此诗当是他在任时所作。全诗意境奇特,想象力丰富,构思新奇。

首句“昔过筼筜谷”中的“筼筜”二字,历来被解释为“竹”,其实,这是对筼筜谷的别解。据《史记·封禅书》载:“黄帝即位三百年,西至于空桐,北逐荤粥,东至于妵侥,南至于交趾,登熊耳山,临江汉而营太宫,号曰‘帝丘’。”这里所说的“妵侥”,即今广西一带。可见在古代,这一带是荒无人烟的蛮荒之地。而“筼筜谷”则应指那片荒凉之地。

第二句“钩衣石角斜”,也是一句富有神话色彩的诗句。“勾衣”就是“钩曲”的意思,“石角斜”则是说岩石的一角是弯曲的。从字面上看,好像是说岩石的形状是钩曲的,但仔细琢磨起来,却觉得并非如此。因为如果岩石真的是如此钩曲,那么它的整体形状应该是正方或长方形的。然而,这里的岩石却是不规则的,有的凸出,有的凹进,有的平展,有的倾斜,而且每一块岩石都有自己独特而曲折的形状。这就说明这些岩石不是整体的、规则的,而是参差不齐的。因此,“钩衣石角斜”这句话实际上是在描述岩石的不规则形状。

第三句“儗寻龙作杖”,更是令人费解。“龙”在这里显然是指“龙舟”或者“龙船”。因为龙舟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常常将龙的形象刻在船上以祈求平安无事。而“作杖”则是指用“龙舟”作为拐杖。这样看来,这句诗就是在想象着自己手持龙舟作为拐杖的情景了。不过,这样的想象似乎有些过于荒诞了,因为龙舟毕竟只是一种交通工具,怎么能用来当拐杖呢?难道古人真的认为龙舟具有神奇的力量吗?

最后一句“拾得上天槎”更是让人惊叹不已。“上天槎”是指天上的木筏。古人常常把飞向天空当作一种神奇的事情,因此在他们的诗文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意象。但是,“上天槎”又与前两句有什么联系呢?原来,这里的“天上”并不是指真正的天空,而是指天上的神山——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这三座仙山都是传说中的神山,据说神仙们就居住在那里。而“上天槎”则是说乘坐着木筏向着天上的神山进发。这样看来,这最后一句诗就是在想象着自己乘木筏向着天上的神山进发的情景了。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却包含了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构思,令人叹为观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