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见春风入杏坛,奎文阁上独凭阑。
渊源自古尊洙泗,祖述何人似孟韩。
竹简不随秦火冷,楷林空倚鲁城寒。
飘零踪迹千年后,无复东西老一箪。

谒庙

会见春风入杏坛,奎文阁上独凭阑。

渊源自古尊洙泗,祖述何人似孟韩。

竹简不随秦火冷,楷林空倚鲁城寒。

飘零踪迹千年后,无复东西老一箪。

译文:
在春天的风中拜访孔子的庙宇,我在奎文阁上独自倚靠栏杆。
从古至今尊崇洙水、泗水的学问,谁能继承孟子、荀子的思想?
竹简没有随着秦始皇焚书而冷却,楷书艺术却因鲁国的城墙而寒冷。
千年后的我,飘零的身影,再也没有像颜回一样用一个箪食和一瓢水来生活。

注释:

  • 谒庙:拜访孔子庙,表达对孔子的崇敬之情。
  • 杏坛:指孔子讲学的地方,杏树下。
  • 奎文阁:古代藏书楼,以孔子的名字“孔”为名。
  • 洙泗:指洙水(今山东曲阜附近)和泗水(今河南济宁附近),孔子的故乡和讲学之地。
  • 尊洙泗:尊崇洙水和泗水,强调孔子思想的源远流长。
  • 孟韩:指孟子和荀子,两位儒家代表人物。
  • 竹简:古代书写材料,这里指孔子的经典著作。
  • 秦火: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导致许多书籍被焚烧或毁失。
  • 鲁城:指鲁国(今山东曲阜附近)的城墙,象征鲁国的文化传承。
  • 一箪:指颜回,《论语》中提到的贤德之人,他的生活非常简朴。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怀念孔子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孔子的敬仰和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之情。诗人通过描绘孔子庙的场景、回忆孔子的教育成就以及孔子经典著作的珍贵,展现了孔子思想的深邃与伟大。同时,也通过对比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表达了对不同儒家学派的尊重。此外,诗中提到竹简和楷林,暗示了儒家经典的传承和发扬,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最后,诗人感慨自己虽已飘零千年,但仍怀揣着一颗向学之心,体现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执着。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是一首充满文化内涵和历史感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