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前怪石起参差,篁竹丛深使客疑。
如过潇湘江上路,鹧鸪啼罢日西时。
【注释】
怪:奇。
参差:指参差不齐,高低不齐。
篁竹丛深:竹林茂密。篁:竹。丛:聚集。
鹧鸪:鸟名,形似布谷而色赤,鸣声凄厉,俗称“杜宇”。
潇湘:湖南的别称。
西时:傍晚。
赏析:
此诗写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春。诗人因作《画竹》诗得罪权相王安石,贬知汝州,心情郁闷。在赴任途中,经过湖南一带,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画竹》。
首句“林前怪石起参差”,是说诗人来到林前的一片怪石丛中。起,是动词,意为出现;参差,指长短、大小不一,形容参差不齐的样子。这里用“起”字,写出了怪石错杂的特点,为下文写竹和鹧鸪作了铺垫。第二句“篁竹丛深使客疑”,是说在竹林茂密的地方,诗人产生了一种错觉。篁竹,指竹子。丛深,指竹林茂密到深处。这两句诗写诗人在林前的怪石丛中见到竹子,便感到奇怪。第三句“如过潇湘江上路”,是说诗人觉得像从潇湘江上走过一样。潇湘江即湘水流经长沙的一段江面。《水经注》载:“湘水又东,左合潇水。水出零陵县北山。”潇水与湘水汇合后,流往南,经过衡山脚下,再折向东南流去,在今湖南衡阳市西南注入洞庭湖。第四句“鹧鸪啼罢日西时”,是说听到鹧鸪啼叫,诗人知道已经是傍晚时分。鹧鸪,是一种形似布谷而色赤的鸟,又名“行不得也哥哥”,相传它鸣声凄切,能引起人的悲哀愁绪。《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鸧鹒将飞,鹳雀夜归喜。”孔颖达疏:“鸧鹒,其鸣也,其声似‘哥’;鹄,鹤也。言其声哀,令人忧思,故云‘悲’。”“哥”通“鸪”。这句诗意思是说:听到鹧鸪的叫声,知道已经黄昏了。
此诗写诗人在潇湘江边听到鹧鸪的啼叫声,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际遇,不禁感叹自己有如落花般飘零,有如落叶那样被风吹散,有如游子在外漂泊不定。诗人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