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称难画莫如马,近朝惟数李伯时。
不至天闲观帝服,如此骨相何由知。
头类渴乌尖插耳。
竟度流沙轻万里。
圉人牵浴恒凛然,复恐化龙奔入水。
贫居里巷无马骑,徒步出入多伤悲。
大胫薄蹄何足愿,退立道旁尘满面。
李伯时画浴马图
古称难画莫如马,近朝惟数李伯时。
不至天闲观帝服,如此骨相何由知。
头类渴乌尖插耳。
竟度流沙轻万里。
圉人牵浴恒凛然,复恐化龙奔入水。
贫居里巷无马骑,徒步出入多伤悲。
大胫薄蹄何足愿,退立道旁尘满面。
【注释】
①李伯时:即李公麟,北宋画家。《宋史》卷二百三十四《列传第九十八·隐逸传》记载:“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庐州舒县(今属安徽)人也。幼喜读书,学为诗古文辞,尤工丹青。尝自言:‘吾年过四十,始学画。’其先本以医为业,而家传写貌之术。少日即善写真,虽处士、僧、童、隶、妇女、侍儿皆能状其声容笑语。尝于广陵作吴道子画佛菩萨像,见者惊走,道子亦骇异。又于蜀中作李将军画,观者无不惊叹。”
②骨相:指人的骨骼结构形态和相貌特征。
③渴乌:指乌鸦,这里借喻马颈上的长毛。
④流沙:沙漠。
⑤圉人:《周礼·夏官·司常》“掌养国马”郑玄注:“圉人掌养国之六畜”。后因以“圉人”泛指养马之人。
⑥大胫薄蹄:大脚,短腿。
⑦“退立”句:意谓他常常退立路旁,满身尘埃。
【赏析】
《李伯时画马图》是宋代画家李公麟的一幅传世名作,描绘的是一匹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骏马,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及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力,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此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首联
“古称难画莫如马,近朝惟数李伯时。” 古人常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使人知之者盖寡”,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古代最难绘制的就是马,因为马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生活离不开它;而在当今时代,能够画出好的马的人却并不多。李公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二、颔联
“不至天闲观帝服,如此骨相何由知。” 意思是说即使到了天界观赏帝王的衣服服饰,也不会了解这种马的骨骼结构特征。诗人认为即使是帝王也难以理解这种马的骨相。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绘画艺术的独特见解。他认为绘画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需要通过观察来发现美,而不是凭空想象的。同时他也强调了绘画的写实性,认为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描绘出事物的真实面貌。
三、颈联
“头类渴乌尖插耳。”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这匹马的头部有点像乌鸦的形状,而且它的耳朵也像渴乌一样尖锐。诗人用形象的语言来形容这匹马的特征,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这里的“渴乌”一词指的是黑色的乌鸦,而“尖插耳”则形容其耳朵的形状像尖刺一样锐利。这些细节描绘使得整匹马的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四、尾联
“贫居里巷无马骑,徒步出入多伤悲。”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诗人虽然居住在贫穷的小巷子里,但是没有马匹可以骑乘。因此,他经常步行进出家门,这也让他感到有些伤感。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处境的无奈和辛酸之情。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普通人的限制和束缚。
五、尾联
“大胫薄蹄何足愿,退立道旁尘满面。”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虽然他有一双结实的大脚和短腿(薄蹄),但是这些都不足以满足他的愿望。于是他只能退立在路旁,满脸尘土。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悲凉。在这里,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处境和情感状态,进一步加深了作品的主题内涵。
这首诗通过对李公麟画作的描绘和解读,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见解和深刻的思想情感。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欣赏和理解这幅传世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