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归及初夏,正值梅黄时。
曾得二三友,共赋梅仁诗。
当时梅树下,捋实攀条枝。
顾此廊庙物,弃之或涂泥。
岂不盘实供,酸涩终见遗。
古来遇不遇,物理亦可推。
凉风八九月,叶尽条枝痿。
精华虽内腴,知者良亦希。
而况腔壳中,认此一性微。
古今咏梅者,此趣谁得知。
仁者天地心,生生无穷期。
维此生之性,物物皆有之。
安得似此梅,独秉纯阳姿。
一枝一太极,静动常相随。
却于坤复间,微微见端倪。
凝阴不翕固,阳德无繇施。
所以探梅人,用意常在兹。
清霜十月旦,吟边发新题。
梅亦顾我笑,笑我世俗为。
无华亦无实,此境正自奇。
半年不我问,觌面当何辞。
见花始知树,识趣毋乃卑。
我今对梅语,此道何足疑。
自守固尔分,求知岂其宜。
伯夷合饿死,箕子当明夷。
啮雪海上郎,履霜野中儿。
诗句原文:
我归及初夏,正值梅黄时。
曾得二三友,共赋梅仁诗。
当时梅树下,捋实攀条枝。
顾此廊庙物,弃之或涂泥。
岂不盘实供,酸涩终见遗。
古来遇不遇,物理亦可推。
凉风八九月,叶尽条枝痿。
精华虽内腴,知者良亦希。
而况腔壳中,认此一性微。
古今咏梅者,此趣谁得知。
仁者天地心,生生无穷期。
维此生之性,物物皆有之。
安得似此梅,独秉纯阳姿。
一枝一太极,静动常相随。
却于坤复间,微微见端倪。
凝阴不翕固,阳德无繇施。
所以探梅人,用意常在兹。
清霜十月旦,吟边发新题。
梅亦顾我笑,笑我世俗为。
无华亦无实,此境正自奇。
半年不我问,觌面当何辞。
见花始知树,识趣毋乃卑。
我今对梅语,此道何足疑。
自守固尔分,求知岂其宜。
伯夷合饿死,箕子当明夷。
啮雪海上郎,履霜野中儿。
翻译:
我回到家乡的时候,正是初夏时节,正是梅花盛开的时候。
我曾经得到过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写下了关于梅的诗歌。
那时候,我在梅树下,捋着梅子的果实,攀登着梅树的枝条。
但是看着那些被人们视为无用之物,甚至可能被涂抹上泥土的梅花,我感到惋惜。
难道这些梅子和酸涩的味道,最终会被人们遗忘吗?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是否遇到梅花的态度,其实也可以从物理的角度去理解。
到了九月份的凉风时节,梅花的叶子全部落光,枝干也变得枯萎不堪。
梅子的精华虽然藏在里面,但是知道的人却很少。
更不用说,那些藏在梅壳中的微小的生命形式了。
古今以来,能够咏梅的人,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其中的趣味呢?
那些具有高尚品德的仁人君子,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天地之心,生命的循环是没有尽头的。
只有这种生命的本质,才是万物共有的。
怎么可能有像这种梅花一样,独自保持纯阳的特质呢?
一枝一太极,动静之间相互依存。
然而在这乾坤之间,似乎可以隐约看见它的身影。
阴霾凝聚而不消散,阳气无法施展作用。
所以探梅之人,总是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与期待。
在十月的寒霜中,我开始吟诗作题,以表达我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
梅树也会嘲笑我,嘲笑我过于追求世俗的东西。
虽然梅花没有华丽的外表和充实的内在,但是这个境界本身就非常奇特。
经过了半年的时间,我不常去询问梅花的近况,但是在看到梅花的时候,我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呢?
见到花儿才知道树木的意义,认识到这个道理并不卑微。
我现在面对这棵梅树说话,对于这个道理,我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自我守护是应该坚守的原则,而追求知识并不是什么不合适的事情。
伯夷宁愿饿死也不会吃周礼上的祭肉,箕子在周礼上遭遇困境,只能选择隐姓埋名。
咀嚼着雪水和盐碱的海上郎,踩着霜冻的荒野里的小孩。
赏析:
《临江仙·探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词人的亲身经历和感慨,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自然的热爱。词人通过描绘自己在灵峰探梅的情景,抒发了自己对于自然之美、人生价值和个人精神的追求。
词的上片先表明了作者近来的心境和态度,后写梅在冰雪严寒中的风骨和姿态。词人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词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
下片则进一步展开了对梅花的描写和赞美。词人通过对梅花的生长环境和特性的描述,表达了他对梅花坚韧不拔、高洁独立的品质的赞赏。同时,词人也通过对梅花与其他事物相比较的描述,表达了他对梅花的独特之处的认识和理解。
整首词通过词人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人生价值和个人精神的追求。同时,词人也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