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下烧桑柴,取茧投釜中。
纤纤女儿手,抽丝疾如风。
田家五六月,绿树阴相蒙。
但闻缫车响,远接村西东。
旬日可经绢,弗忧杼轴空。
妇人能蚕桑,家道当不穷。
更望时雨足,二麦亦稍丰。
酤酒田家饮,醉倒妪与翁。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耕
在锅下烧桑柴,把茧子丢进锅里。
细嫩的姑娘手儿巧,抽丝快如疾风。
五月田家绿树荫,村西村东缫车鸣。
十天织成一匹绢,不必担心杼轴空。
妇女能做蚕和桑,家里光景不会穷。
盼望天降及时雨,二麦也能长得好。
酿酒供田家饮用,醉倒妪与翁。
釜下烧桑柴,取茧投釜中。
纤纤女儿手,抽丝疾如风。
田家五六月,绿树阴相蒙。
但闻缫车响,远接村西东。
旬日可经绢,弗忧杼轴空。
妇人能蚕桑,家道当不穷。
更望时雨足,二麦亦稍丰。
酤酒田家饮,醉倒妪与翁。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耕
在锅下烧桑柴,把茧子丢进锅里。
细嫩的姑娘手儿巧,抽丝快如疾风。
五月田家绿树荫,村西村东缫车鸣。
十天织成一匹绢,不必担心杼轴空。
妇女能做蚕和桑,家里光景不会穷。
盼望天降及时雨,二麦也能长得好。
酿酒供田家饮用,醉倒妪与翁。
【注释】渺渺:遥远的样子。烟波:指江湖水面的雾气和水波。盟鸥鹭:比喻与自然为友。五湖:泛指太湖一带。王侯:指权贵。管甚:何必。 【赏析】这是一首写渔父生活态度的诗,诗人以清高淡泊的情趣来描绘渔父的形象(“渔父词二首”是一组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 诗的开头两句,用简洁的文字勾画出一幅渔人驾着小舟,在茫茫烟波中悠然自得地飘流的画面。“渺渺”,写出了水天相接、一望无际的辽阔景象;“烟波”
【解析】 此诗是写杭州的灵隐寺山门,“灵隐”“龙涧”指山门。前联描写灵岩寺一带的自然风光。后联写山门外的湖上月色。 译文: 龙涧回风,山谷中松涛声连着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树的影子映在湖面上。 赏析: 灵隐寺是杭州最古老的寺院,位于飞来峰下、北高峰西侧,始建于东晋。该寺历史悠久,历代高僧辈出,有“东南佛国”之美誉。诗人登临灵隐寺,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副对联。“灵隐”,点题,表明了诗人登临的目的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美景和放鹤的宁静意境。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1. "题孤山放鹤图 其一": 这是诗的题目,指的是诗人创作的《孤山放鹤图》的第一幅画。 2. "西湖清且涟漪,扁舟时荡晴晖。": 描述了西湖的美丽景象。“清且涟漪”意味着湖水清澈透明,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扁舟时荡晴晖”则描绘了小船在阳光照耀下轻轻摇曳的景象。 3. "处处青山独往,翩翩白鹤迎归。": 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
这首诗是苏轼在宋神宗元豐元年(西元一零七八年)二月十二日在徐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内容描写了作者与友人欢聚的情景。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 满捧金卮低唱词 - “满捧金卮”:意思是捧着满满的一杯酒(卮),这里的“卮”指的是古代饮酒用的器皿。 - “低唱词”:低声吟唱着诗词。 第二句:尊前再拜索新诗 - “尊前”:指酒席前的酒杯。 - “再拜”:再次下拜,表示尊敬。 -
浪淘沙令 今古几齐州,华屋山丘。 杖藜徐步立芳洲,无主桃花开又落,空使人愁。 波上往来舟,万事悠悠。 春风曾见昔人游,只有石桥桥下水,依旧东流。 赏析 这首词作于南唐后主李煜被囚汴京期间,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内心感受的交织,展现了作者在失去故国后的孤独与哀愁。词中的“帘外雨潺潺”不仅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意解读 首句“今古几齐州”
【译文】: 潮汐的起伏何时能停息。送别的人已衰老。 消沉的心情是无穷无尽的。都在长空、淡淡鸟儿飞中。 海门几处绿青山很矮小。望极烟波渺渺。 何时驾我以长风?便欲乘桴、浮到东方日出时。 【注释】: 1. 虞美人:词牌名,又名“春如锦”、“一斛珠”等。 2. 浙江舟中作:在浙江江面上作的一首词。 3. 潮生潮落何时了:潮水涨起又退下,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潮生潮落,指潮汐涨落。 4. 断送行人老
虞美人 池塘处处生春草。芳思纷缭绕。 醉中时作短歌行。无奈夕阳、偏旁小窗明。 故园荒径迷行迹。只有山仍碧。 及今作乐送春归。莫待春归、去后始知非。 注释: 虞美人:词牌名,又名“秋蕊香”、“南乡子”等。 池塘处处生春草:春天的池塘里到处都是新生的绿草。 芳思纷缭绕:心中充满了对春天的喜爱和思念。 醉中时作短歌行:在醉酒的状态下吟唱着短歌。 无奈夕阳、偏旁小窗明:但可惜的是
注释: 1. 东吴震泽州:东吴,指的是古代的吴国,震泽州,是现在的苏州。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住在东吴的震泽州。 2. 烟波日日钓鱼舟:烟波,指的是烟雾弥漫的水波,日日,表示每一天,钓鱼舟,是指渔船。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在烟雾弥漫的水波中每天都要坐渔船去钓鱼。 3. 山似翠,酒如油:山似翠,是指山的颜色像翠绿色,酒如油,是指酒的颜色像油一样亮。这句诗的意思是山上的颜色像翠绿色,酒的颜色像油一样亮。 4.
注释: 1. 昔年曾到孤山,苍藤古木高寒。 2. 想见先生风致,画图留与人看。 译文: 曾经来到过孤山,看到苍老的树木和藤蔓,它们高大而寒冷。 想象着先生的风度,他的画作让人欣赏。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通过观察画面中的景物,抒发了自己的情感。首句“昔年曾到孤山”,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到过孤山的经历,孤山上有苍老的树木和藤蔓,给人一种高大而寒冷的感觉。次句“苍藤古木高寒”
注释: 春风:春天的风。阆苑:指仙境。三千客:形容客人很多,有三千人之多。 明月:明亮的月光。扬州第一楼:指扬州城楼上的观景楼。 赏析: 这首春联以春风、明月为背景,赞美了扬州城的景色。上联“春风阆苑三千客”,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景象:在阆苑(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居所)中,有三千个客人正在欣赏春天的气息。下联“明月扬州第一楼”,则描绘了扬州城的美景:在明月之下,有一座观景楼,是扬州城中最美丽的建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耕织图二十四首·其十二》,全诗如下: 五月夏以半,谷莺先弄晨。 老蚕成雪茧,吐丝乱纷纭。 伐苇作薄曲,束缚齐榛榛。 黄者黄如金,白者白如银。 烂然满筐筥,爱此颜色新。 欣欣举家喜,稍慰经时勤。 有客过相问,笑声闻四邻。 论功何所归,再拜谢蚕神。 注释: - “五月夏以半”:指五月初夏时节。 - “谷莺先弄晨”:清晨时分,鸟声嘈杂。 - “老蚕成雪茧”
四月夏气清,蚕大已属眠。 高首何昂昂,蛾眉复娟娟。 不忧桑叶少,遍野如绿烟。 相呼携筐去,迢递立远阡。 梯空伐条枚,叶上露未干。 蚕饥当早归,秉心静以专。 饬躬修妇事,黾勉当盛年。 救忙多女伴,笑语方喧然。 注释: - 四月(四月):指农历四月份,是养蚕的季节。 - 夏气清(夏气清):夏天的天气清新凉爽。 - 蚕大已属眠(蚕大已属眠):形容蚕已经长大了,准备进入休眠状态。 - 高首(高首)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赏析诗句含义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耕”,这是一道考查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楚题干要求,然后根据要求分析诗歌的主要内容、表达技巧等。首先明确这首诗的内容。全诗描绘了一幅农家女养蚕缫丝、织布做衣的画面,表现了农家女勤劳朴实的生活。最后是诗句赏析
【赏析】: 这是组诗中的第一首诗。 “七月暑尚炽,长日弄机杼。”这两句写农家妇女在酷热的夏日里,仍然勤劳地纺纱织布。“暑”字写出了夏天的特点,炎热而潮湿。“长日”二字表明了时间之久,暗示了农妇们的劳作是多么辛苦。“弄”是纺织的意思。 第二句“头蓬不暇梳”,写农妇们忙于家务事,以至于连头发都来不及梳理。“头蓬”是指农妇的头发。“不暇”表示忙乱。这句话描绘了农妇们为了家庭生计而忙碌的生活状态
【注释】 1.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这是皇帝命令编写的二十四首描写农民耕作、纺织的诗。 2. 池水何洋洋:池水多么宽广呀!洋洋,广大的样子。 3. 沤麻水中央:把沤过的麻放在水中浸泡。沤麻,用石灰水浸软的麻布,用来做鞋等。 4. 数日庶可取:几天后可以拿到。 5. 引过两手长:把麻线从手背上穿过。引,通“针”,缝纫用具。长,通“常”。 6. 织绢能几时:能织多长时间的绢。 7. 织布已复忙
【注释】 1. 二十四首:即二十四幅,指《耕织图》。 2. 懿旨:皇帝的圣旨。 3. 授衣:给衣服。 4. 布织未成:指尚未织成的布和衣服。 5. 天寒:天气寒冷。 6. 机杼:纺织机。 7. 纺纑:纺纱。 8. 舍南:房屋的南面。 9. 通都:大城市。 10. 富豪家:富贵人家。 11. 娉婷:形容女子身材美好。 12. 恻然:内心感动的样子。 【赏析】